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277 发布时间:2009-1-9 9:47:54 一年级小学生童童在刚刚进行的一次语文测验中考了89分,老师严肃地说:“你回家后要很好地反思反思,让爸爸妈妈一道跟你反思。”这个小男孩听后一愣,可害怕老师再批评,也不敢张嘴询问。回家后,童童对妈妈说:“老师叫我反思反思,是不是人倒过来,把头向下,反过来想想?” 而在另一所中学,要求特别严格的一位老师也提出,学生测验得连续三个一百分,“如果达不到,就回去反思,学生和家长要各写不少于500字的反思材料。” 据了解,反思是近年来校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主要是教师基于教学过程进行课后教研和科研的一种方法,有的学校甚至把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环节。然而,将反思运用到学生和家长身上,却让人感觉哭笑不得。 尽管上述所举的例子属于鲜见,但折射的是一些老师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时“居高临下”的常用姿态。据了解,一些老师往往从成人的视角和语言出发,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成人化”的批评,让孩子“听不懂”或“听不明白”。还有的老师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评判孩子的行为,将孩子在这种年龄所固有的幼稚表现当作行为怪异,结果在与孩子的接触中产生了隔阂。这种思维与语言,往往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教育时,老师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相当重要。七宝明强小学吴国丽老师说:“小学生对老师的话最敏感,且容易从有限的视角进行直线思维,被误解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教师说话切忌成人化,也没必要将教育术语作为‘中心语言’随处用。应当尽量采用能让启蒙的孩子听明白的话,甚至应该学点孩子话。”
—— 信息源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