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成功的语文课?我觉得对这个标准的尺度的把握,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语文是个性极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应该真正实现百花齐放,所以我觉得语文课的评课标准宜宽不宜紧
,宜活不宜死。
要正确评价语文课,正确评价一个语文老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反应。老师能不能让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感兴趣,能不能调动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这应该成为评价一个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标准。(这个积极性,不一定体现在课堂的踊跃发言上,因为学生不可否认存在着性格上的差异。像笔者,以前学生阶段在课堂上从不发言,却实实在在对语文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并且,往往是上课不爱发言而喜爱沉思默想的学生语文容易学好。)
我觉得语文课教学的大目标应该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能说能写,能表达自己。更高的层次是让学生能欣赏感受文学的魅力,拥有不断修养、完善自己品格和提升自己素质的能力。当然也包括让学生具备应付考试的能力。很多人抱怨现在的考试与素质教育脱钩,其实就语文科来说,如果学生的语文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应付考试真是易于反掌。笔者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很能说明这一点。笔者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幸碰到了很优秀的语文老师,在他们的影响下,喜欢上语文课,也喜欢在课外主动找一些文学作品来阅读。就因为感兴趣,所以进步非常明显。笔者很少作考试模拟题,但中考与高考的语文单科成绩都比较理想。
我觉得,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是评价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标准。学生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他能在课堂中感受到这一学科独特的魅力,并能逐步培养出这一学科所需要的独特的思维能力,那这个老师就一定是成功的老师。而这些东西,并不是在一堂课上能看得完整,看得准确的。我觉得,过于重视公开课,用一些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是不一定科学的。
评价语文课的第二个标准,是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他对教材理解得是不是透彻,一篇课文应该以哪个特点、哪个角度作为教学的重点,讲到什么程度学生能够接受而又留有余味,这些应该是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的。而要研究好这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经历,学生的现有程度有清楚的了解,需要对教材有整体的、宏观的把握,至少要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对教材进行整体研究,才能作到上课讲什么,怎样讲心中有数,才能对学生的进度了如指掌。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整体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必过分讲究形式。斤斤于一堂课应该有什么样的步骤,应该有什么样的节奏,是不是一定有学生的发言,我觉得意义不大。
师生的双向交流当然是一定要有的。没有双向交流教学的过程就没法儿完成。但我觉得很多老师对双向交流理解有点狭隘。一定要一问一答,一定要学生起来发言,才能算是双向交流吗?有时候,通过老师精到的分析,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耳目如洗,醍醐灌顶,深深地领会到作品中的妙处,学生虽然没有发言,而能跟老师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你能说这不是双向交流吗?我比较赞同日本课程专家佐滕学的观点,他认为沉默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回应。他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曾写道:“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为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那些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对课程的理解就犯了这样的毛病。
语文课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学科,是一门需要想像力,需要创造力的学科,很多时候是需要老师这种示范性的讲解的。笔者以前在中学授课,其他老师对笔者的课颇多微辞,最常见的评语是“像大学教授一样”,“高中生能接受吗?”但我的教学效果证明了我的课学生是能接受的。我经常利用星期六的时间跟学生讲授古典诗词,那就完全是我一个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虽不发言,而能与我一起在文学的妙境里神游。我讲一首诗,跟学生分析了,以后碰到相同类型的诗,他们往往能分析得非常出色。我们常常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其实,关键不在于上课让不让他们发言,而在于第一,你有没有能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第二,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适合他们,第三,你能不能把问题分析得清楚透彻。
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老师较长时间的引导才能培养起来。首先他们必需掌握基本的知识,而这些东西非要通过老师的讲授来完成。我觉得老师的错不在于课堂上讲多了,而在于有的老师讲得死板,讲得枯燥乏味,让孩子们丧失了兴趣;或者对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当,确实超出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或者在讲授完后缺少对孩子们进一步的引导。在这一点上,笔者比较欣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作研究。笔者曾在一位亲戚的孩子身上作过一个试验,这个孩子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我跟他讲了几个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引起了他的兴趣,然后我给了他一张名单,上面列了希腊神话里的十二个主神的名字,告诉他这是希腊神话里面最重要的神,也是故事最多的神。让他到网上去搜集有关这些神的资料。让他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把这些神的关系搞清楚,第二,把与每个神有关的小故事整理出来。两个月的功夫(每天一小时),他把这些问题解决得相当不错。通过这些工作,第一,他对古希腊神话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事实上古希腊神话对于一个六年级孩子来说是相当复杂的,单是那些神的名字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我的很多大学同学,看希腊神话都半途而废,因为他无法从厚厚的书中理出头绪来。看到后面前面的又忘得差不多了。这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觉得是了不起的工作。第二,他学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的方法。第三,他讲故事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虽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我觉得学校的课堂在两个月里,未必有这样的效果。
这个实验从某种意义上坚定了我的信念。我相信一个语文老师不用掌握上公开课的那一套,他照样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关键是,他能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他能不能跟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他能不能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而恰当的指导。我坚信,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的理解,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所最应具备的最必需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