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愈来愈多的高科技手段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克服文字符号过于抽象、单调的缺点,向学生传递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感性认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就此谈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的一些注意方法。
一、课件制作时只取所需,抛去冗杂,要具通用性。用课件上课,少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不是文字。但文字是语文课的主角,当文字被演绎成图像、声音,学生不费力气就看到了现成的东西,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懒于想像的惰性。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抛去冗杂”的原则,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二、不能以计算机代替一切,课件内容要突出重点。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计算机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多媒体黑板粉笔及其它教辅工具也可以不要了。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重形式而轻内容,用电脑玩花样,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报。课件制作要突出重点,必须要考虑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要突出哪个重点,要解决哪个难点,让课件真正起到较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三、课件要突出课型特点,课件制作要体现计算机的优势。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听、说、读、写、品味语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应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课型的特点。
四、加强师生交流,不能忽视条件,不顾实际。笔者发现有不少教师整节课都坐在电脑前,熟练操作着电脑,对教材内容及画面讲得眉飞色舞,却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与学的过程,其实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五、避免以多媒体替代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强调的“中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原则。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像能力和联想能力。不能以多媒体声像替代朗读,要让语文多媒体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总而言之,教师要真正懂电脑,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代之以多媒体,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教师们在设计使用课件时,一定要当用时则用,否则会进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