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改革开放30年上海教育谱华章已实现高教普及化

--------------------------------------------------------------------------------
点击次数:2638  发布时间:2008-12-25 10:17:53

   年末,上海教育改革“重头戏”连连:地方高校基本完成2008—2020年发展定位规划,学科专业彰显特色,更好对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以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该市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教育局签约,展开新一轮为期3年的对口合作,合作重点是大力推进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

  站在历史节点回望,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宏大乐章中,上海教育不断奏响华彩高音——提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理念,致力于提供更多优质教育机会,办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育;自觉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教育发展与国家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对接;努力确保和增加教育经费的多元投入……

  提供优质公共教育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次年又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

  通过中小学“达标工程”建设、“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上海小学、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2001年人均5.69、10.26平方米,增大到2006年的人均7.4、15.45平方米。进入新世纪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被正式纳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1996年,上海正式启动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工程。1999年,全市进入11所新建寄宿制高中和市、区两级重点中学的学生近 4万人,比1992年增加了一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二十年间,上海全面普及3—18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15年基础教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超常规的规模扩张。截至2004年底,上海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1.57万人,是 1999年的2.23倍。到2007年底,全市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更接近90万人(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48.49万人。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38.8%,增至2007年的逾60%。几年时间,上海跨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

  多元筹资投入经费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2007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431.83亿元,比1989年增加了近21倍,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达到283.33亿元,是1978年的138.21倍,平均年增幅达到19.09%。

  上海各级政府通过依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就读,逐步建立以奖学金、贷学金、学杂费、学费减免、困难学生补助等为基本内容的综合资助体系。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全覆盖。

  该市还打破传统的拨款运作方式,注重投资效率,于2003年6月成立上海申教投资有限公司,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该公司承担了松江大学园区、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等建设任务,顺利解决了高校规模扩张过程中资金的来源问题,并逐渐探索出政府投入、土地置换、存量盘活、银行贷款、高校自筹和社会投入等多元化筹资模式。

  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上海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区联动”,即把大学校区建设与科技园区发展、公共社区管理相结合,进行资源共享、融合与转换,旨在将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上海高校已基本形成“2+2+X”的总体布局,即:东西相对的以复旦大学为首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上海交大为首的闵行科技创新区;南北相对的松江大学城和南汇大学城,以及多个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大学园区,比如融入嘉定安亭汽车城建设的同济大学嘉定新校区等。“十五”期末,上海又形成了直接面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临港新城科教园区和奉贤大学园区。

  2005年,上海正式批准上海宝钢、上海电气等5家单位为上海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7家单位为首批“上海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纽带、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实践有了标志性成果。

 


—— 信息源自:千龙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