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孩子心理亮红灯 家庭教育显不足

--------------------------------------------------------------------------------
点击次数:4950  发布时间:2008-12-17 11:04:13

 

截至今年11月30日,青海省心理咨询中心下半年学生患者的月平均接待量是上半年月平均数的一倍。仅仅10月(7日正常上班)一个月,就有30名学生因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离家出走等问题求助心理医生,而这些孩子中除一名小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均为初二和高二的学生。就诊学生中,20%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抑郁、对学习不感兴趣、同伴关系处理不好等情况。 故事一: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今年秋季入学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报名开课了,但是小童坚持不去学校而在家学习。这是小童离开课堂的第三个年头了,家长无助地找到了心理医生。十几岁的孩子眼睛里竟然写满了冷漠,他不太愿意和陌生人交流,在面对医生时亦然。

  “在小童念初三的时候,他多次说班里的同学老在背后议论他,他在班里也没有朋友,他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开始我们都没往心里去,只觉得是学习压力大,孩子找借口而已。后来,小童说他一去教室就能听到有人说他傻,老有人指指点点的,他很紧张、难受。”小童的父亲回忆说,“经过与老师的沟通,并没有学生那样对小童,后来,小童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但是学习还要继续,没办法我就请了家教让小童在家学习。”很快中考结束了,小童成绩不错考上了重点高中,新学期开始了,小童的父母觉得换了环境,小童应该能在学校学习了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开学一周,小童就回家说又有人议论他,还用异样的眼神看他。小童的父亲看到儿子痛苦的样子,决定给孩子转学。这一转可不是一所学校,小童在不到两年里已经转了四所学校,可是最终的结果:小童哪也不去了,还是更愿意在家里学习。

  10月的一天,万般无奈的小童父母带着小童敲开了心理咨询中心诊室的门,因为小童渐渐在家里也学不进去了,老是疑神疑鬼地认为有人在说他的坏话。“你说在家里能有谁说他呢,可是他就是能听见有人说他。”小童的母亲显得非常憔悴。

   心理医生点评:

  小童目前的情况比较糟糕,已经出现了幻听等精神方面的症状,这个阶段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如果小童的父母能在小童上初三的时候就注意孩子情绪上的异常,及时找小童交流,疏导不良情绪。

   故事二:超强依赖性源自父母的代劳

  说起小悦的故事,还得从她出生的时候说起。小悦的母亲生小悦时早产,刚出生的小悦只有三斤半。“我们当时都怕她活不了,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单,好在都挺过来了。从那时起,小悦就是我的掌上明珠,她从小体质不好,我们什么都替她想到了,能做的我们全都代劳,这孩子一点亏都没吃过。可如今……”小悦的母亲哽咽着。

  一向让父母省心的小悦,在一年前喜欢上了同班的一名男生小桢,这件事很让家长烦心。小悦性格里依赖性很强,对小桢可以用很黏来形容,上课在一起、下课在一起、吃饭也在一起,每天放学后还要黏好一会儿才回家。渐渐地,小桢觉得上高二了学习很紧张,而且这种感情成了负担,便提出与小悦分手,这下可好,小悦的天塌了!

  不吃饭、不睡觉,终日郁郁寡欢,学习更成了小悦生活中次而又次的事情。小悦的妈妈坐不住了,她找到了小桢,希望能调解小悦和小桢之间的矛盾。迫于家长的压力和对小悦的“伤害”,小桢同意去看看小悦。结果好景不长,小悦因小桢再次提出分手而两次吃安眠药、一次割腕,小悦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小桢,她就认定了小桢,但是他们毕竟是学生,而且感情也不能勉强,小桢转学了。小悦终日沉浸在痛苦中,父母也为此寝食难安,求助心理医生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心理医生点评:

  总说不能溺爱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四位老人两位家长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让不少家长不由自主地溺爱孩子,帮孩子代办一切,“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由我们来做。”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而恰恰是这种心态,会害了孩子。小悦的依赖性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对家长依赖,家长可以无条件接受,而将来她走向社会时,家长还能全部包揽一切事务吗?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命是有韧性的,家长应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并让他们养成坚韧的性格,再面对困难时,孩子就不那么容易被打倒。

   故事三:离婚了别伤着孩子

  离婚必然伤害孩子,而正在上初二的小南更是饱尝其苦。“爸爸妈妈闹离婚时,我上六年级,每天我都在他们的怒骂声、砸东西声中入睡,几乎没机会正点吃饭,家冷得像冰窟窿。”小南哭了,消瘦的肩膀显得那么无助,“成绩肯定差了,好歹算上了初中。他们还是离了,就在那时,我迷上了网游。”网吧老板“善意”地收留了小南,还专门给他弄了张床,放了学就玩,玩累了就睡在网吧,游戏还可以挂机练级,父母给小南的伙食费基本上全花在了网吧。“在网吧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都不上学,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钱。”小南眼睛里充满了羡慕。小南判给了父亲,当父亲发现小南开始偷他的钱去上网时,他怒了,把小南暴打了一顿,说:“把你打残了,我养你一辈子!”小南忘不了父亲愤怒的眼神,他说他恨父亲。迫于暴力,小南每天看似在上学放学,可是脑子里全是网游,而且一有机会就旷课去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看着一片飘红的成绩单,小南的父亲唯一的办法就是k小南一顿,然后去喝酒,而小南也渐渐被打皮了,“哼!反正最多是打一顿,打完了就行了。”小南愤愤地说。

   心理医生点评:

  离婚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这个成年人世界里的炸弹已经波及孩子,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加入犯罪团伙的孩子背后大都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家长责任的缺失导致亲情缺失,管教孩子应该用民主的方式引导,暴力和反抗往往成正比,逆反心理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本能。因此,家长如果已经决定了分开,那就要妥善处理孩子的问题,并尊重孩子的意见。

   父母不知道怎么爱孩子

  青海省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桂兰观察并统计发现,初二和高二的孩子在学生患者总数中占到了绝大多数,究其原因除了中、高考的压力之外,家庭教育是另一个根源上的诱因。

  “我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挣钱还不全都给孩子花,还能说我不爱孩子?”这是一些家长对怎样爱孩子的观点。而采访中,小南的一席话令人动容:“我虽然判给了爸爸,但是我也舍不得妈妈。我很怀念我七岁生日那天的一切,我记得那天恰好是周日,妈妈爸爸很早就起床了,我还在睡梦中就闻到了我爱吃的蛋糕味。伴着蛋糕香味睡懒觉的我醒了,我在卫生间里看到了生日礼物——一套漂亮的洗漱用具,妈妈说,七岁了该换个大号的牙刷……那时候我是父母的焦点,而父母是我快乐的源泉。”孩子的要求不多,被父母关注、呵护、理解和父母像朋友一样交流,这些才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给予的爱。

  此外,家长应该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按时学习、生活规律等等,这些看似琐事,其实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大有裨益。

 


—— 信息源自: 新华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