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以来,科技部门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依靠科技扶持区域经济、建设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收获。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实现城乡科技统筹发展还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科技资源配置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0%集中在主城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项目及经费主要集中在“一圈”范围内,服务“三农”的科技基础设施匮乏,可供农村发展的成熟技术及成果有限。二是民生科技发展与农村群众的需求不适应。与城市民生科技工作相比,农村民生科技产品稀缺,农村群众对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信息化、农村清洁社区环境、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防灾减灾等科技需求十分强烈。三是科技投入不足与科技发展规律不适应。重庆对科技的投入相对不足,去年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仅11亿元,仅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4%。四是科技的职能作用与科技在城乡统筹中的应有地位不适应。统筹城乡的政策取向,是由追求“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公平”。但由于科技具有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够,行业属性不明显,在政策制定、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城乡统筹的总体要求,科技资源和力量“供给”远没有凸现出来。
面对“四个不适应”,发挥科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部门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着力构建“六个体系”:
其一,构建工农互动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形成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加工业延伸的发展新格局。以高校、行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组建一批面向农村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城乡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
其二,构建统筹协调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化、均衡化。加强分类指导,主城区要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打造一批科技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力。区县及乡镇社区要加快专家大院、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园区等载体建设,尽快扭转城乡科技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其三,构建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实现农村科技投资的多元化。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积极探索发展面向区县、农业和农村的专业风险投资,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信贷担保、科技保险等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其四,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民生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村民生领域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推进农村科技由偏重产业发展向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并重转变,在农村城镇化、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生态环保、农村新能源和农村防灾减灾等五大领域加快技术创新,并逐步建立惠及农村基层的民生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模式。
其五,构建城乡互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强化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有力支撑。引导科技投入向区县和农村倾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区县设立研究分支机构、成果转化中心、试验站和示范基地,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技术转移及服务联盟,促进城乡科技资源和特色资源互动与融合,形成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协同、高效、开放”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
其六,构建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体系,推动农村群众城乡无障碍就业。建设一批以培养优秀科技企业家队伍和企业从业人员队伍为重点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为农村群众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