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实现四次飞跃

--------------------------------------------------------------------------------
点击次数:3668  发布时间:2008-12-5 10:31:01

   11月25日,中宣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形势报告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应邀作了“春天的故事——科技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从科技战略的四次飞跃、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和科技发展的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讲述了一幕幕动人、激奋的“春天的故事”。

  四次战略思想的飞跃

  万钢在报告中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与部署与时俱进,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快的发展与最大的跨越。30年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四次战略思想的飞跃。一是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确立了科学技术的关键地位,实现了科学春天的开篇。二是以改革为动力,引导科学技术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实现新的发展。三是加速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四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万钢表示,3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卓著,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为解决“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民生科技保障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广领域、高水平的良好局面,科技为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和富有成效的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等等。特别是我国在当代科技的许多重要领域涌现出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跨越发展。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万钢强调,进入新世纪,必须进一步丰富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首先,要推进自主创新,推广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扩大内需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降低成本,促进产品换代升级;充分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加强民生科技,加大与食品安全、健康卫生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力度,支持有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在推广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方面,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组织“十城千辆”商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半导体照明的规模化应用,实施“十城万盏”工程;实施“金太阳工程”,培育能源产业新增长点;推广普及低成本计算机,缩小“数字鸿沟”;加快3G网络建设,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促进钢铁、电力等行业的发展。
 其次,要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创新型企业试点和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收益的主体,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要通过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创新政策、增加创新投资、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协调,使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真正成为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核心。同时,要加强科技宏观管理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万钢最后强调,党的十七大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以持之以恒的努力,锲而不舍的争取,万难不退的毅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不断开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 信息源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