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做客新华网,就现代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现代传播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需从两方面培养人才
主持人:宋院长,您好!请问现代传播教育的现状如何?
宋建武:前不久在长沙召开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会,会上反映出的一些数字出人意料。目前,全国有860多个新闻传播学教学点,超过我国目前法学的教学点,实际上法学要比新闻学的应用面更广、更热。由此可见,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非常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激烈的竞争和严酷的挑战。从就业角度看,我们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现在全国新闻从业人员大约是70多万人,而目前在校新闻传播学生有20万人,就业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包括同学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都要根据这样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
主持人:如何培养符合现代传播要求的人才?
宋建武: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培养两方面的素质:第一,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应该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应该有自己比较敏锐、深刻的观察,这是基本素质。从专业角度来说,需要有能够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专业训练。从技术层面来说,应该熟练掌握不同媒体所需要的技术手段。
第二,文化传播领域目前的矛盾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人很多,从事文化产品营销的人却比较欠缺。现在的媒体技术、传播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使很多人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创造欲望能够比较容易表现,但是我们缺比较缺乏文化产品的营销人才。所以,我认为传播方面的销售人才应该作为传播领域的学校、学者、老师着力培养的人才。
现代媒体是合成军团 新闻传播人才要一专多能
主持人:现代的媒体倾向于用非新闻专业学生, 一般采用后期短期培训的方式培养新闻采编技能, 那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方向在哪里? 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传播工作实践中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优势?
宋建武:媒体报道范围广了,需要在经济、法治等领域有专业素养的人来从事报道。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长处主要是对传播本身的了解,特别是掌握了一些传播技能,所以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扬长避短,既要充分运用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尽可能在大学期间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
政法大学传播专业的学生至少应该在法学方面达到政法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其他院校的学生也要考虑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哪里,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这样就可以“一专多能”了,也会因此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人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客观的说现代媒体本身就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它是一个合成军团,必须有不同的兵种,这样我们才能培养更有特色的学生。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一个政法类院校,特色鲜明,那么政法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哪些教育特色,办学思路是怎样的?
宋建武: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既有政法大学的共性,又有新闻专业的特性。结合这种情况,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法制价值观和实际动手能力,这就是我们的办学特色。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学素养,有比较充分的法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制价值观。
其次,突出实践和技术这两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可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技术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更符合他们毕业以后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应转变观念寻找突破口
主持人:2009年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60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请问新闻与传播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宋建武: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我个人感觉今年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们是很严酷的一年,毕业的人多,需求少,而且位差也很大。我们800多个教学点里,真正有比较象样的试验设备和必要的新闻采集、加工编辑设备的教学点不到1/3,这就意味着这些教学点的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实际培训比较少,只学习了纸面上的操作,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恰好是具有优势的。
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考虑作媒体就业,同学们自己也要打开自己的思路。传播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有60%是在非新闻媒体就业的,真正在媒体就业的只有40%左右。所以希望同学们到企业去、到基层去,都是有就业机会的。当你从基层崭露头角,也许就会有媒体把你挑出来,所以同学们需要转变一下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