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条件限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只能在规模较小的民语言学校学习,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难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不断完善“双语”教学体制,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视野更加开阔。
阿勒特乃今年40岁,是地区三中哈萨克族“双语”教师。18年前,他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是阿勒泰地区最早步入“双语”教学的哈萨克族教师之一。
阿勒特乃告诉记者,在她小的时候,学校基本没有汉语老师,学校和家长也不重视汉语教育。直到上了大学,她才学习了汉语发音。毕竟哈语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走出新疆,大学里的同学都是用汉语交流。“因为无法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汉语。”意识到学习汉语重要性的阿勒特乃从此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将来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
阿勒特乃所带的班级是地区三中的贫困生班,班里80%的学生来自牧区,许多孩子基本不懂汉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汉语知识,在平时的授课当中,她总是鼓励孩子们用汉语沟通交流,到了周末,她就给孩子们用汉语讲故事,在游戏中学习汉语。如今,班里的孩子们已经完全可以用汉语交流了。
在今年的高考中,阿勒特乃所带的班成绩喜人,有8个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看着他们从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到现在考上了重点大学,阿勒特乃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此刻,她把一切的艰辛都忘记了。
阿勒特乃说:“要想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并很好地向世人展示,就必须学习汉语,只有和他人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才能把自己的东西完美地展示给他人。” 近年来,我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阿勒特乃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为发展我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从5岁就开始学习汉语了,现在能说很多汉语。”哈萨克族学生阿依托拉骄傲地说。他是去年从阿勒泰市阿苇滩寄宿制学校学前“双语”班升入一年级的。
阿苇滩寄宿制学校的前身是三个民语学校、两个汉语学校,2004年实现了五校合一。合校以后,不仅节省了教育资源,而且民汉教师、民汉学生之间有了很好的沟通,“双语”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下,地区以学前为重点的“双语”教学全面推开。全地区现有学前“双语”班159个,在班人数3771人;中小学开设“双语”教学班292个,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达8557人;民考汉学生10696人,占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的34%。自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初中毕业升学率达59.6%。
随着“双语”教育的推行,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上汉校的人数逐年递增。针对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问题,自治区根据全疆各地“双语”教学规划,将在2008年~2013年间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人才储备编制,用于招聘小学“双语”教师,专门解决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接受学前“双语”教育,以及进入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班就读的师资问题,使全疆小学“双语”教育与学前“双语”教育全面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