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念与创业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其特征可简单概括为:
(1)知识不断更新→ 饱读诗书不能终身受用;
(2)科技飞速发展→“一招鲜”不能吃遍天;
(3)工作不断变动→“从一而终”已不可能;
(4)观念不断改变→“一劳”不能再“永逸”。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只有作出积极回应,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我们这所民办学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非省会城市齐齐哈尔市,缺少良好的经济环境,如何发展是学院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办学最缺的是什么?不是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办学观和发展观!常规的办学观:是根据现有资源办专业,即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我们的办学观是:通过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来开设专业,没有条件就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建校初期,我们广告是赊的,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聘的,连校牌都是借的。1991年3月,我们租了100多平方米平房创办民办大学,首次只招到了八个学生还是三个专业的。两年后,学生数攀升到2000余人。鉴于发展起来的学校尚无校名,省教委于1993年4月1日批准校名为“黑龙江东亚大学”。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公平”起点,你也没有必要去等所谓的“公平”。否则,当你等到了,你也就落后了。对市场竞争的抱怨表明你在等待“公平”,预示你已经落后了。要有度量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别能改变与不能改变的事情,贵在抢抓机遇,想到了就去做,在行动中调整,在调整中完善。
从谋生存到到求发展,如何发展?滚动发展太慢、银行贷款太难、集资办学太险,只有整合计划经济沉淀下来的教育资源最合算。我们的观点是:建一所学校不如买一所学校,买一所学校不如用管理改造一所学校。常规的发展观是投入资金新建校园,招聘新教师,购买仪器设备,走投资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发展观是:整合教育资源,投入管理,提升教育品牌,走改革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993年7月15日,成立仅三个月的民办黑龙江东亚大学兼并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大学。
伴随着改革深化,经济转轨,90年代中期,齐齐哈尔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几乎全部陷入困境。作为中国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经济效益也开始出现滑坡,其举办的八所学校(幼儿园、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工业余学校)因企业陷入困境而难以维继。至1997年底,企业共拖欠教职工16个月工资,个别学校已经出现罢教情况。齐齐哈尔国企办学历史悠久,学生数占城市教育中的44.7%;校舍、校园面积分别占54%和61%,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面对数目多,问题多,负债多的一批企办学校,在政府难接、企业难办、学校难活的 “三难”境地下,东亚大学将陷入困境中的八所企办学校接收过来进行托管,实施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的战略转移。组成了国内第一个拥有各类在校生12000人的民办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学团。
二、改革与创新
第二次整合教育资源,使我们在一夜之间增加了五处校园、607名在岗教工、8000名学生,还附带一个教育处机关,如何为濒临倒闭的教育机构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改革!人人都赞成改革,但人人都反对自己被改革。一旦改革落到具体人的头上,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为此学校须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才能顺利推行改革。1998年12月18日,市政府批准东亚学团为教育改革试验区,为学校实施公办教育向民办教育战略转移的改革试验创设了条件。从1998年至2007年近10年时间里,东亚学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财务派驻制”,通过“激活一线、精化二线、推出三线”改革转、下岗317人,占总数的52%,做到合理、合适、合度,实现了无一上访告状。
所接收学校1998-2007年收入汇总表(单位:万元)
收入 年份
学校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合计
东亚幼儿园 16 31 24 17 28 34 31 30 26 24 261
东亚第一小学 280 276 216 168 177 240 245 250 253 255 2360
东亚第二小学 12.3 16.1 27.8 31.3 39.4 47.4 57.5 65.6 71.2 76.7 445.3
东亚第一中学 99.5 106.8 105.6 150.7 146.7 177 167.7 115 112.9 99.1 1281
东亚第二中学 115.4 156 223.7 203.2 247.1 284 223.1 250 256 279 2237.5
东亚职高(技校) 38.7 58.5 236 328 416 485 617 726 834 1106 4845.2
合计 561.9 644.4 833.1 898.2 1054.2 1267.4 1341.3 1436.6 1553.1 1839.8 11430
这些濒临倒闭的学校通过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成为了品牌学校,十年创收11,430万元。
十年积极探索,十年改革实践,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也是那些人,学校却旧貌变新颜。
2008年8月24日市政府接收学团中小学的常务会上,齐齐哈尔市市长刘刚充分肯定了学院的对齐齐哈尔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作的贡献,认为“作为在齐齐哈尔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学校,黑龙江东亚学团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对齐齐哈尔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齐齐哈尔的光荣与骄傲。”
三、经营与品牌
一所学校的价值不在于它培养了多少学生,而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认可,各种褒奖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所谓“守成更比创业难”,如何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经营层面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求精不求大,求特不求全,走经营品牌之路。简而言之就是“走创品牌战略;打差异化战术;创办特色学校。”
例一:黑龙江东亚学团第二小学
黑龙江东亚学团第二小学前身是成立于1965年的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第二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西面是煤厂,南面是棚户区,校舍是二层1600平方米的破旧教学楼,教师的人均年工资不足2000元。
“挑战和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它不会因为谁不高兴而改变,今天的困难可能就是明天发展的契机。由我们接收后的学校利用城乡差别,创办了寄宿制教育,满足了农村先富起来的人群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形成了农村学生寄宿城市学校的品牌。
学校办学收入由1997年的年收入5.8万元,猛增到2007年的76.7万元,十年间办学收入增长了13倍。教师的工资由1998年人均不足200元增长到2007年的人均收入1100元。
例二: 黑龙江东亚学团第二中学
黑龙江东亚学团第二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始建于1972年,占地9000平方米,校舍面积3095平方米。“托管”前为解决教职工生活费,学校曾把校舍一部分出租给养禽场孵小鸡,“校舍”变成了“鸡舍”。托管后,学院帮助它改造了旧教学楼,又新建了6000米学生宿舍楼。托管的当年,学校就由托管前的年创收12万增至156万,增长了13倍。
为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学校创办“寄宿班”吸引外地生源;成立 “学困班”开展分层教学;组织“特长班”增加升学渠道;开办“纠偏班”因材施教补短;增开“高职班”“就业班”实现差异发展; 变“淘汰选拔”为“人人成功”。让优秀学生吃好,中等学生吃饱,后进学生吃着。“是泥巴就把它烧成砖瓦;是矿石就让他百炼成钢;是金子可以让其闪闪发光。”
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2002年,学校又动迁了243户平房,新建6000平方米教学楼,学校年创收由1999年的156万增至2003年的284万。
例三:学团职业高中(高级技校)
在一些人的眼里,职业高中被视为“差生的摇篮”。教育的精髓在于引导,在于养成,针对职高学生普遍缺乏良好行为及学习习惯的问题,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人好”“活好”。学校与军区联系,批准成立预备役军校,采取军事化管理。学生入学就是“参军”,进校就是“当兵”,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入学后长大了,懂事了。学校的学费年年调整,人数年年增加,收入年年增长,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已成为本地的品牌学校。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无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学校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210名增到3571名,增长17倍;学生的学费由600元增长到3400元,增长接近5倍,年创收由19万升至1106万元,增长58倍;教职员工的月工资也由120元增到2127元,增长了18倍。
2002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三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高级职业中学校”;200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6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
十年的托管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品牌经营必须有文化支撑。学校是具有文化属性的系统,因此,其管理不仅是知识管理,更应是文化管理。如果说金钱具有的是吸引力,事业具有的是凝聚力,那么文化则具有持久力。
学校文化包含三个层面:浅层面的文化也叫“器”文化,指的是学校的物质文化;中层面文化指的是学校的制度文化,也叫“规范”;深层面的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即一所学校的“校风”。校风是由:校长的作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所组成。校风好比“老汤”,好的校风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品牌学校的建设过程中要摒弃“刷色”、“镀金”、“贴标签”式的教育,应当实施“润物细无声” 的“腌、酱”式教育。在东亚学团的墙壁上,处处可见这样的话语:“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有度量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有勇气改变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别能改变与不能改变的事情”。通过此种方式,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被同化。
哲学有个“物化”的概念:是指思想观念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形式的过程。例如:改造自然的意志通过劳动,形成物质成果是物化;锻炼身体的愿望通过运动,形成健康的体魄还是物化;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校风,转变为学生的素质也是物化。
回首十年的办学之路,我们深深意识到:永远忘不掉的是组织文化,永远离不去的是团队精神;文化创造了变化,变化发展了文化;只有变化是永恒的,只有文化是持久的。一流的组织创造变化,二流的组织适应变化,三流的组织被动变化,末流的组织顽固不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体现为:
(1)创新理念,即“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2)创新思维。即“没有新成份,只有新组合”;
(3)创新实践,即“想到了就去做。”
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
只有思想是浪漫的;缺少思想的实践是蛮干的;思想加实践才是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