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校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的大学校长,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校长,从自身和大学所处的位置来说,是最有条件成为教育家的人群。而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巨大进步和办学条件的巨大改善,也为大学校长们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促成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呢?显然,在强调大学校长自身努力的同时,根据现实国情,挖掘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效做法,创造有利于大学校长成长的制度与环境,是促进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关键之一。当前我国大学校长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够理想,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国内外学者对大学校长的角色有多种描述,但一般来说,由于大学校长要领导和管理一所大学,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管理专家,懂教育规律,懂管理,会经营,有领导力。管理能力是大学校长的第一能力。但我国现行做法对大学校长的学术头衔、科研能力过于偏重,而管理能力反而在其次或更次。另外,比照官员管理制度的大学校长职务级别制度也容易导致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大学校长的职业荣誉感不够。大学校长按行政定级,既不符合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传统习俗,也没有体现出大学校长作为教育文化事业领袖的现代精神。与此对应,我国现在缺乏对校长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建立一个体现校长职业地位与劳动价值的合理的薪酬体系。
校长任职期限的设定不够合理。我国目前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限仿照行政部门,并有任届之限制,这不符合教育事业的特性。大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规律,周期较长。大学校长的任期过短和更换频繁不利于大学理念的实施和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容易造成大学发展战略上的急功近利。
我们认为,坚持教育家办学、完善与大学校长相关的各项制度化建设和探索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中国大学校长队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3个关键方面。其中,教育家办学是基础,职业化发展是重要途径,制度化建设则是保证。
大学校长应是教育管理专家
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首先应是教育家或教育管理专家,教育管理能力是大学校长的第一能力。大学校长应该从事过学术工作并懂得学术规律,但并不要求一定是一流学者。成功的大学校长,虽不一定是某一专业的顶尖学者,却一定是深刻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从而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并有能力将其应用于大学实践,取得光辉业绩的教育家。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大学校长,如吴玉章、陈垣、马寅初,等等。他们中有的官居高位,有的在本学术领域声名卓著,但他们被评价为教育家,并不在于职位高低或学术贡献大小,而在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制订和完善与大学校长相关的制度时,应将大学校长首先是教育管理专家这一角色定位作为一项基本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