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校组织的各类家长会,前去参加的多半是孩子的母亲。
古有“子不教,父之过”,那么现代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呢?
现象:80%的家长会由母亲参加
据了解,在中小学的家长会上,前来参加的家长中有80%是母亲,而在家庭中叮嘱孩子的作业等事宜大多由母亲代劳。
家住皇姑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提前退休,在家里教育孩子、监督孩子作业、开家长会、给孩子搭配营养的事情都由她来做。“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沈阳市第七中学三年一班班主任李宏伟老师说,现在由于父亲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家庭教育的事情都落在母亲的身上,“通常,孩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前来和老师沟通的一般都是母亲。”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中学生,他们均表示,在家庭中,由于父亲忙,一般都是由母亲来教育自己。
观点:父亲的教育更容易培养孩子的智商
李老师表示,中小学生正好是孩子性格的塑造期,然而,目前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学习状况,却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和性格的锻造。
“由于父亲工作忙,现在孩子大多数是由母亲陪伴教育。而母亲给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情感上和生活上的,父亲则更多是理性化智力上的。”李老师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景晓娟博士认为:“母亲的教育也能够培养孩子果敢和勇气,但部分研究报告表明,父亲的教育更能够激发孩子智力的发展。母亲的教育往往是呵护型和温柔型的,而父亲的教育更偏向于冒险型,这种教育方式更能够刺激孩子的情绪,使孩子的体验更加深刻,智力容易被开发。”
由于母亲的教育多是呵护和照顾型的,李老师认为,家庭教育中,父亲可能给孩子更广阔的视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能更多的培养孩子的合作性和果断力。
建议: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
事实上,最完美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亲和母亲分工和谐的教育。
专家认为,母亲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细致的情感,而父亲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果断和勇气,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现在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把孩子交给老人,而一些老人更多是在看孩子,不能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错过了最好的性格塑造时期。”景博士说介绍,“我建议家长们要更多地为孩子营造利于性格发展的氛围和环境,陪孩子一同成长。”
李老师建议,父母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并不是简单地监督孩子的作业等事情。“中学阶段的孩子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需要引导,他们的是非价值观都不够成熟,如果父母陪伴孩子并积极引导,有利于孩子成长。但这种教育和陪伴并不是硬性地命令孩子,应该学会听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
“很多孩子看《古惑仔》的时候,会觉得很酷,孩子的模仿力又很强,这时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看,一起分享,听孩子的观点再予以引导,常常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并分享其中的乐趣,才能真正陪他们一起成长。”李老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