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1848—1908),又名德涵,字仲容(仲颂、冲容),别署荀羡、荀徽,晚号籀庼,瑞安人。
孙诒让博学精深,为晚清东南大儒,一生著述35部,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与著名学者俞樾、黄以周并称“清末三先生”,历来为海内外学者所尊崇。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康有为叹为“独步海内”;梁启超赞他“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郭沫若尊他“启后承前一巨儒”。
孙诒让是杰出的教育家、改革家。他目睹清廷腐败、外族入侵、国势衰危、民智晦盲,毅然放弃旧学,投身教育救国,创办新式学堂,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浙江近代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浙江近代教育先驱
孙诒让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非广兴教育,无以植自强之基”,因而晚年专以兴办学校、普及教育为己任。
温处两府诸县地处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尤其是温州泰顺和处州庆元、景宁等县,均是“九山一水半分田”,而且各县还有许多贫困乡镇。那里人口稀少,历来是文化教育的荒漠地带。孙诒让就在这块穷乡僻壤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他担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3年内,在两府16县全面实施教育构想和兴学计划,创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200余所,13年共计309所。这在浙江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全省以至于全国教育近代化起到先导和表率作用。
瑞安算学书院 孙诒让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瑞安算学书院。1895年,他召集城区士绅商谈试办算学书院,推黄绍箕、黄绍第等9人为发起人。1896年春改称瑞安学计馆,择卓敬祠(现瑞安党校)开学,聘同邑林调梅任总教习。分甲乙两班,开设中外算学、物理、化学、体操等近代课程,并进行时政教育。他亲手制订章程、学规,对德育、智育和书院的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这是国内同类学堂中最早的专门学校之一,从此拉开了浙江近代兴学的序幕。
瑞安方言馆 1897年,孙诒让力荐项申甫、项湘藻兄弟在范大桥项氏宗祠(现城关二中)创办瑞安方言馆,设西文(英文)、东文(日文)两班,各招20名学生,讲授中西文及外国史地等。这是浙江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1902年春,学计、方言两馆合并扩充为瑞安普通学堂,设中文、西文、算学3个班,招收学生80余人,成为温州最早的官办普通中学之一。孙诒让主持校务兼总教习,亲手制订了章程及各班课程。中文班设经、史、子、掌故、西政、西艺、舆地等;西文班设英语、会话、文法及英文世界史、世界地理等;算学班设中西新旧数学及物理、化学等。3个班除专业课外,均授国文、伦理、体操等。普通学堂还在瑞安城关区四隅各附设蒙学堂一所。1906年改名公立中学堂,孙诒让任总理。1912年改称瑞安县立中学校,为瑞安中学前身。
永嘉蚕学馆 1897年,孙诒让和数位朋友集资在温州创办永嘉蚕学馆,采法、意、日诸国蚕桑学作教材,试验新品种,选制蚕子纸,改良土桑劣蚕,教导种桑饲蚕。杭州知府林迪臣筹办杭州蚕学馆时,曾致书索取温州蚕学馆章程作参考,后传至苏州、常州和南京一带。1901年更名为温州蚕桑学校。它是我国最早的三所蚕桑学堂之一,先后更名为温属乙种、甲种蚕业学校、温属联立中山蚕桑学校。1929年,与中山商科职业学校、联立中山女子中学合并,更名为温属共立初级中学,此为温州二中前身。
瑞平化学学堂 1899年,孙诒让与瑞安金晦、平阳杨镜澄、吴箴等人集资千金,在温州城里创办瑞平化学学堂,将郡城孙氏诒善试馆改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药剂,招生30名,专攻化学和外语。
温州府学堂 1902年,孙诒让商请温处道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温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附设高、初级小学。众推孙诒让为总理,他以公务纷繁谦辞,另荐余朝绅任总理,但仍参与重大校务决策。学堂先后改名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第十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193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瑞安县城高等小学堂 1905年,瑞安普通学堂附设4所蒙学堂分出,建立瑞安县城高等小学堂,分甲乙两班,孙诒让遥领总理,并亲自编写国语科讲义,多次来学堂讲课。次年,学堂有3个复式班,102名学生,9名教习。此为瑞安市实验小学前身。
温州师范学堂 1906年夏,孙诒让在唱歌传习所、博物讲习所、理化讲习所基础上筹办温州师范学堂,以道司前旧校士馆为校址。他力排顽固势力干扰,游说于官绅之间,历时3年,心力交瘁,终于筹得3.6万元巨资,于1908年建成。计校舍楼房13楹,平房12楹。当年招生240名,从上海、杭州聘请名师,从各县挑选高质量教师执教。先后易名为温州师范学校、温州第十师范学校,1923年并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
1908年,孙诒让病笃之际还计划创办温州农工商实业学堂,设初等、中等两部,拟订章程24条,后因去世而未实现。
开拓教育行政近代化
1902年,孙诒让与林文潜、孙诒棫等人发动组织瑞安演说会,孙诒让任会长,每月朔望举行常会,召集各学堂师生及社会各界到会听讲。演说内容有德义、科学知识、县政改革、农工商实业、中外历史、中外时事等。这是我国开展最早,内容最实,坚持最久的教育行政襄助机构,比学部奏设的教育官练习所早4年。
孙诒让于1905年担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次年被学部聘为二等学务咨议官及省学务公所议绅。1907年担任省教育总会副会长(主持)。他在担任地方学务官期间,确定内设机构,制定行政职责,开展教育考察,实行民主决策,编写乡土教材,促进了教育行政近代化。他根据本地教育实际,学务分处内设文牍、管理、调查、编检、评议5部,规定各部职责权限。如调查部每年春秋要派员到各地考察教育,写成书面材料,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编检部要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教材,如温处两府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作为初级小学教科书使用;评议部是民主决策机构,讨论当地教育发展重大事项。
师资培养是教育行政的重要职责。孙诒让认为,发展地方教育关键是师资。1903年,成立师范教育研究会,每周集会一次。是年,在瑞安普通学堂附设师资读书社,为教师进修之处。1904年,选派瑞安普通学堂优秀毕业生22人和2名教师赴日留学,拨给留学费用,学成回国后担任教师。此举开浙江教育史上留学国外之先河。1906年暑期开办了唱歌传习班,招生80人,学习2个月。翌年,开办了博物、理化讲习所,分别招生100人、75人,培训半年。同时决定在温处两府各办师范学堂一所,为我国培养了最早一批近代教师。
孙诒让是教育观念近代化的宣传者。他虽是一代大儒,并不食古不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放下经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研究近代教育理论,宣传“西学优异”论。他认为,提倡兴学就要开办学习西学的学校,如果西方学艺不兴,中国的社会进步就无从谈起。
抨击传统读书观念,大力宣传普及教育。他在《温处学务分处暂定学堂管理法》提出:“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强弱盛衰。初等小学本应随地广设,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在《学务平议》中提出普及教育途径:一是普及教育当先从官吏开始,“欲求全国无不受教育之士民,必先求无不受教育之官吏”,10年后,“非京师大学堂毕业者,不得为知府;非各省中学以上毕业者,不得为州县”;二是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实施“全国士民子弟不入小学者有罚”的强迫教育;三是提倡女学。他还提出学生自治观念,主张教学民主,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做到“儿童所自能为之事,决不可藉他人之力”。认为家庭也有责任,父兄不可越俎代庖使儿童失去锻炼机会。
孙诒让是教育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者。他改革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开设经史、掌故、西政、西艺、舆地、算学、化学、外文、音乐、体操等,除经史外其余课程都与科举考试无关。尤其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他认为,救国以办教育为先,而办救国的教育切忌空疏,应以传授科学为务。科学又以算学为始基,一切科学能否深化,是否有裨于国家,均与算学攸关。他在《周礼政要》中指出,欧洲发达国家“一切政教理法,无不以数学为根底”。于是,他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算计馆。后在学堂中增设化学课,还创办瑞平化学学堂。
他十分重视外语教育。认为:“谕言语书名干天下,而不能通之于异域,故必建译官达彼此之情。”中国开埠后,西方诸国接蹱而至,交涉频繁,译事益盛。因而应该建立专门的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广开方言馆,务使东西文家喻户晓,万里重洋如用户闼,则行西政而学西艺,毫无扞格”。于是,瑞安方言馆诞生了。
此外,还重视改革教学方法,认为“教育学童,与成人心理脑力难以强同,大抵非简明无以引其领悟,非错综无以博其旨趣”。
促成社会力量办学
兴学设教需要巨额经费,而当时政府财政困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教育经费拮据。孙诒让认为,兴办新式学堂不能仅仅依靠官办,必须依赖民间,采取私人办、众人集资办等多种形式。距今100余年前,他就提出了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在3年任期内筹集经费50万元。
孙诒让兴学的主要途径和办法有以下三条:
第一,带头捐资,发动乡绅兴学。他分析,发动绅商兴学有现实基础。温州历来文风鼎盛,世代为官者多,士绅势力很大。中外通商后,有的士绅投资办企业,有的经商做生意,大部分居于乡间的士绅也逐渐弃旧学求新学。而且绅商中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孙诒让带头捐资做表率,为算计馆捐款200元。同时,成立各种学会,聚集绅商的兴学力量。如发动瑞安演说会会员创办工商学社、天算学社、商务学社、实用学塾等业余职业补习学校,培训财会和管理人员。1904年,温州5县办业余补习学校17所。此外,利用演说会、阅报社等大力宣传,鼓动绅商捐资兴学积极性。
第二,借助行政,支持民间兴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9年里,孙诒让在瑞安、温州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而处州各县尚无一所新式学堂。他深感一介布衣难以跨越地区有所以为。当时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令各省城设学务处一所。留日人士以温处两府偏僻为由,强烈要求合设学务分处,以利新教育的推行。温处学务分处成立后,孙诒让以学务官名义,支持民间办学,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
第三,移风易俗,推动地方兴学。孙诒让宣传女子教育,开风气之先河。1902年冬,孙诒让与孙任等在瑞安城里成立劝解妇女缠足会,打开禁锢妇女身心的封建枷锁。翌年,在孙诒让影响下,萧侃在瑞安汇头创办了女学蒙塾,其女儿萧仁果担任教习。这是浙南第一所女子学校,也是浙江近代最早的女学之一。1906年春,孙诒让在瑞安创办毅武、宣文、德象3所女子初等小学,带头送自己女儿入学。1908年温处有女子学校20所,占全省总数的43.5%。
孙诒让经过多年兴学实践后认为,筹措教育经费有四大矛盾:一是商民与学校矛盾。温处工商数量少,多为小贩行商,资本并不雄厚,多数视钱如命,无意无力资助教育,对劝捐和商税反感;二是官吏与学校矛盾。提拨公款触犯地方官吏私利。而且应拨教育之款多为地方劣绅把持,官绅狼狈为奸,相互庇护,百般阻挠,难用于学;三是旧学董与新学董矛盾。书院改学堂后,原有学款应移作办新学之用。但书院旧款仍由旧董掌握,不情愿交出;四是新学董与新学董矛盾。筹到一笔学款后,各乡学董争相多占,不肖学董霸款而托于兴学,更有不良学董亏挪学款无法弥补。
为此,孙诒让在《学务平议》中,提出改革教育经费筹措的三项建议:
首先,带征学务费。教育经费由学校分散筹措改为政府统一筹措,可在“地方地丁钱粮中带征毫厘”,由官柜代收,作为办学经费。所征钱款,专置账簿,一一登记,专款专存,不得挪用。推选廉洁奉公官吏统一管理,公议分拨,专用兴学,杜绝贪污浪费。这与1984年国务院规定的教育费附加相类似。
其次,罢科举教职。他提出:“罢教职而提学田以资学费。”科举时代,各府州县皆设教职,仅司生员名册,而无教育之事,名实本不相应。科举废除后,教职皆无所事事,而郡县学田租谷却仍归他们征收。应该尽罢教职,学田收入悉数拨入学校。
第三,限派留学生。他指出,“我有国有民,而岁辇千余万金以赠之他人,而求其教育,寄生阿木,即显弃其主权,涓流成河,又隐妨于国计。”所以要限制派遣官费留学生,将留学经费用于发展本国本地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足以显示孙诒让的远见卓识。
孙诒让逝世后,《清史稿》482卷为他列传。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在温州和瑞安等地修建了籀园、怀籀亭、籀公楼、孙诒让纪念馆等。瓯海区慈湖南村还有孙诒让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