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孙诒让:浙江近代教育奠基者

--------------------------------------------------------------------------------
点击次数:4746  发布时间:2008-11-25 11:27:00

 

  孙诒让(1848—1908),又名德涵,字仲容(仲颂、冲容),别署荀羡、荀徽,晚号籀庼,瑞安人。

  孙诒让博学精深,为晚清东南大儒,一生著述35部,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与著名学者俞樾、黄以周并称“清末三先生”,历来为海内外学者所尊崇。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康有为叹为“独步海内”;梁启超赞他“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郭沫若尊他“启后承前一巨儒”。

  孙诒让是杰出的教育家、改革家。他目睹清廷腐败、外族入侵、国势衰危、民智晦盲,毅然放弃旧学,投身教育救国,创办新式学堂,为浙南近代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浙江近代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浙江近代教育先驱

  孙诒让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非广兴教育,无以植自强之基”,因而晚年专以兴办学校、普及教育为己任。

  温处两府诸县地处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尤其是温州泰顺和处州庆元、景宁等县,均是“九山一水半分田”,而且各县还有许多贫困乡镇。那里人口稀少,历来是文化教育的荒漠地带。孙诒让就在这块穷乡僻壤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他担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3年内,在两府16县全面实施教育构想和兴学计划,创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200余所,13年共计309所。这在浙江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全省以至于全国教育近代化起到先导和表率作用。

  瑞安算学书院 孙诒让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瑞安算学书院。1895年,他召集城区士绅商谈试办算学书院,推黄绍箕、黄绍第等9人为发起人。1896年春改称瑞安学计馆,择卓敬祠(现瑞安党校)开学,聘同邑林调梅任总教习。分甲乙两班,开设中外算学、物理、化学、体操等近代课程,并进行时政教育。他亲手制订章程、学规,对德育、智育和书院的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这是国内同类学堂中最早的专门学校之一,从此拉开了浙江近代兴学的序幕。

  瑞安方言馆 1897年,孙诒让力荐项申甫、项湘藻兄弟在范大桥项氏宗祠(现城关二中)创办瑞安方言馆,设西文(英文)、东文(日文)两班,各招20名学生,讲授中西文及外国史地等。这是浙江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1902年春,学计、方言两馆合并扩充为瑞安普通学堂,设中文、西文、算学3个班,招收学生80余人,成为温州最早的官办普通中学之一。孙诒让主持校务兼总教习,亲手制订了章程及各班课程。中文班设经、史、子、掌故、西政、西艺、舆地等;西文班设英语、会话、文法及英文世界史、世界地理等;算学班设中西新旧数学及物理、化学等。3个班除专业课外,均授国文、伦理、体操等。普通学堂还在瑞安城关区四隅各附设蒙学堂一所。1906年改名公立中学堂,孙诒让任总理。1912年改称瑞安县立中学校,为瑞安中学前身。

  永嘉蚕学馆 1897年,孙诒让和数位朋友集资在温州创办永嘉蚕学馆,采法、意、日诸国蚕桑学作教材,试验新品种,选制蚕子纸,改良土桑劣蚕,教导种桑饲蚕。杭州知府林迪臣筹办杭州蚕学馆时,曾致书索取温州蚕学馆章程作参考,后传至苏州、常州和南京一带。1901年更名为温州蚕桑学校。它是我国最早的三所蚕桑学堂之一,先后更名为温属乙种、甲种蚕业学校、温属联立中山蚕桑学校。1929年,与中山商科职业学校、联立中山女子中学合并,更名为温属共立初级中学,此为温州二中前身。

  瑞平化学学堂 1899年,孙诒让与瑞安金晦、平阳杨镜澄、吴箴等人集资千金,在温州城里创办瑞平化学学堂,将郡城孙氏诒善试馆改为校舍,购置图书仪器药剂,招生30名,专攻化学和外语。

  温州府学堂 1902年,孙诒让商请温处道童兆蓉和温州知府王琛,将温州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学堂,附设高、初级小学。众推孙诒让为总理,他以公务纷繁谦辞,另荐余朝绅任总理,但仍参与重大校务决策。学堂先后改名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第十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193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

  瑞安县城高等小学堂 1905年,瑞安普通学堂附设4所蒙学堂分出,建立瑞安县城高等小学堂,分甲乙两班,孙诒让遥领总理,并亲自编写国语科讲义,多次来学堂讲课。次年,学堂有3个复式班,102名学生,9名教习。此为瑞安市实验小学前身。

  温州师范学堂 1906年夏,孙诒让在唱歌传习所、博物讲习所、理化讲习所基础上筹办温州师范学堂,以道司前旧校士馆为校址。他力排顽固势力干扰,游说于官绅之间,历时3年,心力交瘁,终于筹得3.6万元巨资,于1908年建成。计校舍楼房13楹,平房12楹。当年招生240名,从上海、杭州聘请名师,从各县挑选高质量教师执教。先后易名为温州师范学校、温州第十师范学校,1923年并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

  1908年,孙诒让病笃之际还计划创办温州农工商实业学堂,设初等、中等两部,拟订章程24条,后因去世而未实现。

  开拓教育行政近代化

  1902年,孙诒让与林文潜、孙诒棫等人发动组织瑞安演说会,孙诒让任会长,每月朔望举行常会,召集各学堂师生及社会各界到会听讲。演说内容有德义、科学知识、县政改革、农工商实业、中外历史、中外时事等。这是我国开展最早,内容最实,坚持最久的教育行政襄助机构,比学部奏设的教育官练习所早4年。

  孙诒让于1905年担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次年被学部聘为二等学务咨议官及省学务公所议绅。1907年担任省教育总会副会长(主持)。他在担任地方学务官期间,确定内设机构,制定行政职责,开展教育考察,实行民主决策,编写乡土教材,促进了教育行政近代化。他根据本地教育实际,学务分处内设文牍、管理、调查、编检、评议5部,规定各部职责权限。如调查部每年春秋要派员到各地考察教育,写成书面材料,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编检部要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教材,如温处两府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作为初级小学教科书使用;评议部是民主决策机构,讨论当地教育发展重大事项。

  师资培养是教育行政的重要职责。孙诒让认为,发展地方教育关键是师资。1903年,成立师范教育研究会,每周集会一次。是年,在瑞安普通学堂附设师资读书社,为教师进修之处。1904年,选派瑞安普通学堂优秀毕业生22人和2名教师赴日留学,拨给留学费用,学成回国后担任教师。此举开浙江教育史上留学国外之先河。1906年暑期开办了唱歌传习班,招生80人,学习2个月。翌年,开办了博物、理化讲习所,分别招生100人、75人,培训半年。同时决定在温处两府各办师范学堂一所,为我国培养了最早一批近代教师。

  孙诒让是教育观念近代化的宣传者。他虽是一代大儒,并不食古不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放下经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研究近代教育理论,宣传“西学优异”论。他认为,提倡兴学就要开办学习西学的学校,如果西方学艺不兴,中国的社会进步就无从谈起。

  抨击传统读书观念,大力宣传普及教育。他在《温处学务分处暂定学堂管理法》提出:“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强弱盛衰。初等小学本应随地广设,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在《学务平议》中提出普及教育途径:一是普及教育当先从官吏开始,“欲求全国无不受教育之士民,必先求无不受教育之官吏”,10年后,“非京师大学堂毕业者,不得为知府;非各省中学以上毕业者,不得为州县”;二是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实施“全国士民子弟不入小学者有罚”的强迫教育;三是提倡女学。他还提出学生自治观念,主张教学民主,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做到“儿童所自能为之事,决不可藉他人之力”。认为家庭也有责任,父兄不可越俎代庖使儿童失去锻炼机会。

  孙诒让是教育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者。他改革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开设经史、掌故、西政、西艺、舆地、算学、化学、外文、音乐、体操等,除经史外其余课程都与科举考试无关。尤其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他认为,救国以办教育为先,而办救国的教育切忌空疏,应以传授科学为务。科学又以算学为始基,一切科学能否深化,是否有裨于国家,均与算学攸关。他在《周礼政要》中指出,欧洲发达国家“一切政教理法,无不以数学为根底”。于是,他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算计馆。后在学堂中增设化学课,还创办瑞平化学学堂。

  他十分重视外语教育。认为:“谕言语书名干天下,而不能通之于异域,故必建译官达彼此之情。”中国开埠后,西方诸国接蹱而至,交涉频繁,译事益盛。因而应该建立专门的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广开方言馆,务使东西文家喻户晓,万里重洋如用户闼,则行西政而学西艺,毫无扞格”。于是,瑞安方言馆诞生了。

  此外,还重视改革教学方法,认为“教育学童,与成人心理脑力难以强同,大抵非简明无以引其领悟,非错综无以博其旨趣”。

  促成社会力量办学

  兴学设教需要巨额经费,而当时政府财政困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教育经费拮据。孙诒让认为,兴办新式学堂不能仅仅依靠官办,必须依赖民间,采取私人办、众人集资办等多种形式。距今100余年前,他就提出了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在3年任期内筹集经费50万元。

  孙诒让兴学的主要途径和办法有以下三条:

  第一,带头捐资,发动乡绅兴学。他分析,发动绅商兴学有现实基础。温州历来文风鼎盛,世代为官者多,士绅势力很大。中外通商后,有的士绅投资办企业,有的经商做生意,大部分居于乡间的士绅也逐渐弃旧学求新学。而且绅商中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孙诒让带头捐资做表率,为算计馆捐款200元。同时,成立各种学会,聚集绅商的兴学力量。如发动瑞安演说会会员创办工商学社、天算学社、商务学社、实用学塾等业余职业补习学校,培训财会和管理人员。1904年,温州5县办业余补习学校17所。此外,利用演说会、阅报社等大力宣传,鼓动绅商捐资兴学积极性。

  第二,借助行政,支持民间兴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9年里,孙诒让在瑞安、温州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而处州各县尚无一所新式学堂。他深感一介布衣难以跨越地区有所以为。当时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令各省城设学务处一所。留日人士以温处两府偏僻为由,强烈要求合设学务分处,以利新教育的推行。温处学务分处成立后,孙诒让以学务官名义,支持民间办学,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

  第三,移风易俗,推动地方兴学。孙诒让宣传女子教育,开风气之先河。1902年冬,孙诒让与孙任等在瑞安城里成立劝解妇女缠足会,打开禁锢妇女身心的封建枷锁。翌年,在孙诒让影响下,萧侃在瑞安汇头创办了女学蒙塾,其女儿萧仁果担任教习。这是浙南第一所女子学校,也是浙江近代最早的女学之一。1906年春,孙诒让在瑞安创办毅武、宣文、德象3所女子初等小学,带头送自己女儿入学。1908年温处有女子学校20所,占全省总数的43.5%。

  孙诒让经过多年兴学实践后认为,筹措教育经费有四大矛盾:一是商民与学校矛盾。温处工商数量少,多为小贩行商,资本并不雄厚,多数视钱如命,无意无力资助教育,对劝捐和商税反感;二是官吏与学校矛盾。提拨公款触犯地方官吏私利。而且应拨教育之款多为地方劣绅把持,官绅狼狈为奸,相互庇护,百般阻挠,难用于学;三是旧学董与新学董矛盾。书院改学堂后,原有学款应移作办新学之用。但书院旧款仍由旧董掌握,不情愿交出;四是新学董与新学董矛盾。筹到一笔学款后,各乡学董争相多占,不肖学董霸款而托于兴学,更有不良学董亏挪学款无法弥补。

  为此,孙诒让在《学务平议》中,提出改革教育经费筹措的三项建议:

  首先,带征学务费。教育经费由学校分散筹措改为政府统一筹措,可在“地方地丁钱粮中带征毫厘”,由官柜代收,作为办学经费。所征钱款,专置账簿,一一登记,专款专存,不得挪用。推选廉洁奉公官吏统一管理,公议分拨,专用兴学,杜绝贪污浪费。这与1984年国务院规定的教育费附加相类似。

  其次,罢科举教职。他提出:“罢教职而提学田以资学费。”科举时代,各府州县皆设教职,仅司生员名册,而无教育之事,名实本不相应。科举废除后,教职皆无所事事,而郡县学田租谷却仍归他们征收。应该尽罢教职,学田收入悉数拨入学校。

  第三,限派留学生。他指出,“我有国有民,而岁辇千余万金以赠之他人,而求其教育,寄生阿木,即显弃其主权,涓流成河,又隐妨于国计。”所以要限制派遣官费留学生,将留学经费用于发展本国本地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足以显示孙诒让的远见卓识。

  孙诒让逝世后,《清史稿》482卷为他列传。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在温州和瑞安等地修建了籀园、怀籀亭、籀公楼、孙诒让纪念馆等。瓯海区慈湖南村还有孙诒让墓地。

 

 


—— 信息源自:温州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