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死亡教育”,别低估孩子的承受力

--------------------------------------------------------------------------------
点击次数:3267  发布时间:2008-11-20 11:46:41

     今年9月秋季开学以来,云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其中,昆明市第一中学推出了让学生模拟写遗书的方式。

  尽管对这一“死亡教育”方式,许多学生都认为有意思、有意义,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表示要加倍珍惜生命,但来自家长的非议和网上的批评之声还是不少。

  中国文化里,死亡话题向来是个禁忌,人们一般都尽量避讳谈及有关死亡的事情。中国人立遗嘱的不多即是一个例子。所以,家长一般尽量不让孩子目睹或听到死亡,担心对死的“接触”会引起孩子的恐惧、不安和焦虑。

  但心理专家告诉我们,过度的禁忌往往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此外,还会造成孩子抗打击能力弱,家里一旦有亲人去世,有的孩子无法从中走出来,长时期郁郁寡欢。

  就像对一些事情堵并不一定比疏来得好一样,直面死亡往往要比回避死亡好。更何况,死亡时时刻刻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想想这两天杭州地铁坍塌事故中已经逝去的8条生命,想想一周前上海商学院因宿舍起火而跳楼身亡的4名女生,再想想6个多月前被汶川大地震夺去的6万多条鲜活生命……死亡是无法回避的。

  “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死,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生”——昆明一中心理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死亡教育”的初衷,即让青少年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成年之后以达观和超脱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过程中的一切际遇,这会让他们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在一些发达国家,“死亡教育”早已进了教育课程,他们让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去触碰尸体,帮助他们直面和了解死亡。

  不要低估孩子的承受力,他们常常会比我们想像的更坚强、更通达。
 


—— 信息源自:《工人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