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家长不认同现行教育体制 200多孩子京郊"读经"

--------------------------------------------------------------------------------
点击次数:4349  发布时间:2008-11-17 11:50:11

 

  “隐居”郊野,诵读经文,脱离现行的教育体系,选择重走古人的私塾“读经”成才路。目前,“读经”教育正成为小众的盛宴,在北京近郊山野的10余所私塾、学堂里,200多个孩子正在像古人一样每天与“经书”为伴,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而他们的家长多是因为不认同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并笃信“读经” 教育是培养“大师”的捷径,所以才毅然让孩子过上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另类求学生活。

  -现场:

  男女有别分而习之

  每日读经7.5 小时

  昨天下午,记者几经周折来到位于昌平崔村附近的香堂孔子学校。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教室内,5名老师正在带着20多个孩子读经。在这些孩子中小的不到3岁,大的16岁。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按照年龄、性别分为3个班级,2-7岁的儿童为“格物班”,7-16岁的孩子分为男、女两个“修身班”。平日里,“修身班”的男、女生因 “男女有别”的古训而分班教学,昨天是因为男生班的教室临时被占用才一起“读经”。

  在课堂上,记者看到每个学生面前都摆放着王财贵编著的《学庸·论语》、《学庸·易经》等系列经书。与传统的齐声诵读和教师教授不同,这里的孩子都根据自己的进度在大声诵读着不同的章节。孩子们在上课时显得十分随意,不时有人出去上厕所、打水,多次进出教室。对此,校长赵志宏说,他们都是孩子,不让他们感到压力和摒弃恪守的纪律,才能让他们不厌学。

  在教室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学堂的课程表。这些孩子早上5:30起床,晚上20:30下课,除了中间吃饭、午休和两节体育活动课外,孩子们每天有7个半小时都在“读经”,其中包括一小时的英文经典诵读。赵志宏说,每天的18:00―18:15是学生静坐的时间,而这15分钟主要是锻炼孩子们的修为,让他们静下心来思考。

  -学生:

  听从家长安排

  读经感觉不错

  6岁大的唐士博和他不满3岁的弟弟都已经在这里读了半年的经,他告诉记者,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完成了《论语》、《中庸》、《大学》的诵读,爸爸妈妈每每提起,都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但当记者让他写出自己的名字时,他却连连摇头,说他不会写,连课本上的名字也是“修身班”的姐姐帮忙写上的。

  而“修身班 ”的学生则显得有些沉默。14岁的徐成功曾经就读于石家庄的一所小学,但在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就为她办理了退学手续,回家读了两年佛经,之后在父亲的坚持下又从六年级读到初二,之后再次退学,并走入私塾读经。“我们学校里都是打架、谈恋爱的孩子,我不想变成那样的疯丫头。我妈妈让我读经以后,我自己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她说。

  -老师:

  国学造诣不深

  督促孩子诵读

  教室里有四个正式老师和一个实习老师,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年龄偏小的孩子身上,并用手指着书本,跟他们一起诵读,其他孩子则自己指着书本读。“只要不断地朗读就可以。”刘艳婷算是这里“教龄”最长的老师,前后加起来她已经教了一年。

  毕业于新疆财经学院的刘艳婷学的是工商管理,不过她说自己喜欢国学,所以毕业后就直接到了天津读经学校,在那里教人读经。刘艳婷说自己其实也不太懂这些经文,只是按照办学者的要求不断督促孩子们读经。教室后面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已经是“修身班”学生的老师,他曾在这里读过三年经,后来就留在了这里。

  而对于英文经典的诵读课,刘艳婷也显得无能为力,她说,由于学校的老师多数也不能标准地读出英文,所以在那堂课上,他们只是督促孩子不断听录音机的磁带,并随磁带诵读英文。

  -家长:

  质疑体制内教学

  笃信“读经”教育

  记者调查发现,让孩子在孔子学堂就读的家长中,大多数是“读经”教育的笃信者,参加过成人的“读经”培训,部分家长自己也是“读经”私塾的创办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让孩子走上“读经”求学的道路,多源自对体制内“应试”教育的不满,而相信“读经”不仅可以让孩子心性纯良,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掘孩子的智慧,最终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

  家长浤悦告诉记者,她是在孩子7岁时将他送到私塾的。最初,她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上了一所小学,但半年的时间里,她发现孩子变了,从原来的豁达、礼让变得争强好斗。有一天,孩子告诉她靠自己打架的“功力”,他已成了班里的“老二”。这让一直望子成龙的她感到焦虑,并开始到处寻求帮助孩子成才的方法。 2007年,她结识了“读经”的孟老师,自己开始“读经”修炼心性,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接受了“读经是对孩子智慧、心性最好的培养方式”这一理念。于是,她为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把他送进私塾。

  在私塾的一年多时间里,浤悦的孩子已经背完了《论语》、《中庸》、《大学》、《孝经》以及《孟子》的三分之二,背诵量已经有5万余字,阅读白话文更是“ 不成问题”,认字量和经典诵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小学教育的达标要求。“语文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为什么不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接触经典,还要用6年的时间去学习他们已经在三四岁就可以掌握的白话文呢?”浤悦说。

  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规划,浤悦并不担心。“即使是北大、清华的文凭也不过是求职的敲门砖,而具有好的品德和能力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她说,在孩子十三四岁前,她会让孩子完成30万字中文、10万字英文经典的诵读,此后,如果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她就请这方面的专家到家里来专门教他,到时候孩子会因为资质出众而进步很快。如果还是热衷于中文,则可以让他逐步学习、开解,最终成为国学大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浤悦一样笃信“读经”教育的家长占据多数,很多家长不惜从外省市将孩子送到这里寄宿学习,并交纳每学年两三万元的学费。为了让孩子更早启蒙,很多家长不惜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忍痛割爱”地将他们送到私塾全年无休地学习,私塾没有寒暑假,只有到过春节的时候才放假。

  交锋

  校长:学校教的东西都没用

  记者:您所学的专业好像并不是国学,那您是怎么想到要开办这样一个私塾式的学校的?

  赵宏志:我是学理工科的,但从小就喜欢古文,后来偶然的机会听了王财贵老师的演讲,觉得茅塞顿开,开始“读经”,还给成人做“讲经”培训。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现在的幼儿园学那些乱七八糟没用的知识,所以我想要办一所真正有用的学校,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就有了现在的孔子学校。

  记者:那您现在都用哪些科学方法来教学生呢?

  赵宏志:很简单,我就让他们不停地读。根据科学理论,朗读会刺激人的大脑,让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读是最好的方法,而且我让他们读的都是好东西,用最好的方法读最好的东西,你说这能不好吗?

  记者:但是孩子们那么小,能理解这些经典的意思吗?

  赵宏志:不需要他们理解。他们还小,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现在需要他们做的就是不断地朗读,并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等到他们遇到相应的社会问题时,自然会用这些从小就学到的道理来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行了。

  记者:学校的老师是否都经过专门的国学培训?

  赵宏志:没有。我找老师,就是跟他们谈,只要他们能按照课本读经,有耐心、有爱心就行。所谓的文凭、资格都是没用的,我只需要他们按我的意思,能识字就能教孩子。

  记者:孩子们只学经文,其他的知识怎么办?不会跟社会脱节吗?

  赵宏志:那些学校里教的东西都是没用的,根本不用学,以后也用不上。那么小的孩子就让他们学那么难的数学,其实孩子根本就接受不了,应该等他们有一定基础了再学。读经就是在帮他们打基础,学科都是相通的,等他们读经读到一定程度了,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去学哪些知识,然后再朝着一个方向钻研,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大师”。

  专家:“读经”教育“过犹不及” 易导致孩子与社会脱节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小曼表示,和各种教育形式一样,“读经”教育也具有两面性,但“过犹不及”,如果单一地进行“读经”教育,必然会使孩子错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资源,最终让孩子与当今社会脱节,这并不可取。

  朱小曼说,适当地诵读经书无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是有好处的。即使小孩子不掌握四书五经的深刻含义,至少可以让大脑接受到古词语的节奏、美感,为以后的开解式学习打下基础,让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更有兴趣和敏感度。但“过犹不及”,如果单一强调经典文字的诵读必然就导致了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偏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除了需要对古文有所接触和理解外,孩子也需要贴近自然,接触艺术,感受音乐的旋律等,让人的五官、身体都得到全面的开发,从而为未来的多学科学习拓宽基础。如果单一从事某一种学习,偏废了其他方面,则会错过孩子头脑全面开发的关键期。

  同时,教育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会让当代接受教育的人更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的要求。比如,当今的教育资源丰富,很多孩子从小就接触并掌握了不少电脑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除了读经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的话,必然会造成其与社会的“脱节”,而与社会脱节自然会在他进入社会时给他带来深重的自卑感等负面情绪,导致在未来难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 信息源自: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