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科技发展的契机

--------------------------------------------------------------------------------
点击次数:3766  发布时间:2008-11-14 11:11:38

   美国次贷危机自去年夏季爆发以来愈演愈烈。今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之后仅一周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美国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绎了全球金融历史的一次重大“火灾”。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次贷危机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特别是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发展契机和挑战。

    一、金融风暴对美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美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是以巨额的投入为后盾的。自“曼哈顿工程”以来,美国逐步形成了联邦政府支持研发经费投入的体制。而愈演愈烈的金融风暴使美国政府和产业界的研发经费投入都陷入困境,可能会影响到其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救市方案导致美国政府增加科学预算的承诺都将在2009年被延期。

    2008年10月3日,备受全球瞩目的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几经波折终于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然而,9月底,就在大家把焦点都集中在国会参众两院就救市方案的辩论与妥协之际,参众两院共同通过了一个“持续决议”(continuingresolution,CR),即目前仍按2007年度的预算运作到2009年3月9日。这意味着除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之外的各科学机构在此前不会获得新的预算。这一“决议”让美国科学资助机构失血不少。而令美国科学界更为担心的是,不论谁当选总统,在救市方案导致联邦巨额债务的情况下,增加科学预算的承诺都将在2009年被延期。这将导致奖学金缩减、科研人员就业机会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二是“五大投行”的全军覆没使得美国高科技企业以往的融资之路出现了断裂的迹象。

    众所周知,美国高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在20多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寨无往不胜,其所凭据的就是其产品的高技术含量。而在这些高技术产品的背后,凝聚的是风险投资资本的投资机制。微软、苹果、雅虎这一个个如今世人耳熟能详的重量级公司,在其创立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风险投资资本的支持。没有风险投资资本的支持,很多高科技企业根本坚持不到成功盈利的那一天。

    在如今“五大投行”全军覆没、银行信贷资本几近于无之际,美国高科技企业以往的融资之路出现了断裂的迹象。如果金融风暴继续演化下去,风险投资基金的资本来源将大大缩水,这将导致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被迫停止或延长产品的推出周期,其市场优势地位有被别人取代的风险。这种风险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二、金融风暴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金融风暴将美国科学界和高科技企业推到了无法预料的困境,但对于中国科技发展来说,却可能带来机遇。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企业更重视科技创新、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增加,都将可能给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首先,金融风暴将促进中国政府继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激励创新,尽快完成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

    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全国研发经费支出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这已经是连续20年中国科技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甚至可能会促进中国政府继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激励创新,尽快完成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

    其次,金融风暴将促使中国企业更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研投入、调整产品结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金融风暴将会对企业有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和动力。过去世界经济比较好的状况下,国内企业只要生产出廉价的东西,就不愁销售;很多企业无心提高附加值、无心产业升级。全球金融风暴抑制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对我国出口市场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关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而从国内背景来说,要素成本也在提高。内忧外困,只有破局才能生存。这种状况反而使企业在增加研发投入上达成共识,毕竟只有投资技术进步才是企业利润增长的可靠保证。

    我国政府正好可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各类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加重视以质取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

    再次,金融风暴使得欧美各国政府和企业的研发预算减少,大量科技人才面临工作机会减少,为我国实施“人才抄底”提供了机遇。

    对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人才抄底”这一词汇并不陌生。随着工业社会的降临,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争夺人才成为各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人才抄底”现象也屡屡出现。二战后期,德国大批的科技精英被运到了美国。石油危机时期,日本企业家在纽约大量收买工程师和科学家。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前苏联在“一五”时期的人才抄底行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失业率节节攀升,刚刚启动“一五计划”的苏联抓住了历史契机,不仅大量引进外资,而且到处招聘发达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这种人才抄底犹如雪中送炭,有力地推进了其工业化进程。

    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增长趋缓甚至衰退使得欧美各国出现裁员、减薪等,一些高级金融、科技人才会流入国内,这样对我国高科技行业来说,也将带来较大的机遇。

    三、依靠科技创新应对金融风暴

    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国际金融动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创造财富的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切实形成以技术、知识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

    抗击风险的最有效办法是经济实力,而增加经济实力的最有效和可靠的办法是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要做到这一点的不二法门是增加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并实现创新成果的财富化效应。因此,当今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公共投入的重点之一必须是技术创新领域的超强投入,同时及时通过减税、让利等方式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为中国经济整体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知识储备。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支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直接建立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组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研发团队,为企业开展竞争前技术、前瞻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发,以及涉及国家安全、体现国家战略思想和提升国家地位的重要技术的研发提供基础性条件。

    第二,大力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发挥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和平台机制,满足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

    第三,大力支持各类企业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要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通道,为不同企业间技术创新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二是平衡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结构,率先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美国等发生金融风暴并不等于他们曾经的金融创新就一无是处,我国没有爆发金融危机并不意味我国的金融体系就有效率。在金融风暴大背景下,我国正好可以审慎地选择那些有效率且可控制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进行创新。金融市场的效率决定于金融工具的收益性和风险控制性,只有不断改善、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才能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因此,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科技银行、创业板市场,使全社会的闲置资本及国际资本更多地注入实体经济,将为国家经济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三是有计划引进金融、高科技等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同时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完善配套制度,支持返国创业人才。

    首先,必须结合本土金融人才队伍发展的前景,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国内就业压力,认真分析我国目前在金融产业链顶端的需求数量和类型,在明确岗位要求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海外招聘。

    其次,应该更多地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部门引进高科技人才。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支撑,虚拟经济的繁荣必然昙花一现,这也是我国在人才抄底行动中必须恪守的准则。

    人才抄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使人才能够在我国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新兴市场,我国的最大优势是市场空间广阔,最大的劣势就是市场规制不健全。因此,在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我国还要努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提高人才配置的效率

 


—— 信息源自:科技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