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师资问题进一步凸显,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带头人缺乏、“双师型”教师偏少等问题在许多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技能缺乏成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
职教师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
-沈亚强 陈明昆 张力跃
问题:
缺乏实践技能
---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我们在2008年4月通过对吉林、河南、贵州、甘肃等4省8县的调查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加入的教师,尽管学历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教师从教之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职业教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追求学历达标,忽视内在质量。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2006年的一项调查,在回答“您在企业或单位从事过与现专业有关的工作多少年”时,有62.9%的教师回答“没有”,有19.3%的教师回答“5年以下”,只有17.8%的教师回答“5年以上”。教师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工作。在我们调查的4省8县中,2006至2007两年内只有26.7%的中职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0.3%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教师实践技能得不到提高,就谈不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了。
原因:
职教资源分散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的职业技能,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成为“双师型”教师才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但从目前状况来看,不少地方的职教资源分散,举办形式多样,行政隶属关系错综复杂,体制分割使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聘用与在职进修受到很大限制。
第一,从教师的来源看,职业学校新进教师专业结构与工作需求不尽协调。从职业教育的内涵来讲,对所需要的师资有共性要求,即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师资队伍需要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多数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部分工科院校。其中,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少、规模小,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不了需求,而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使得工科院校毕业生不愿担任职业学校教师,企业中那些技艺高超的技师又因为学历受限或经费原因不能进入职业学校,这样就使我国职教师资来源受到限制,数量受到影响,结构也不合理。
第二,从对教师的使用看,各种不同的职教机构对拥有的师资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目前,我国职教资源主要分属于三大部门,即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经济(业务)部门,这种体制在实际运行中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的统筹管理弱化,条块、部门、地区分割比较严重。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连接,缺乏相应的协调与配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突出,使有限的专业教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看,进修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进入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二是深入企业提高实践技能。前一种途径由于一般要经过考试然后以脱产的形式学习,名额较少,对大部分教师来说难以获得这种机会;后一种途径则需要学校与企业有颇为紧密的联系,企业愿意为学校教师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在教师的使用及薪酬制度方面两者衔接一致。进修渠道不畅,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很难有机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