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推出了校园集体舞、京剧进课堂、冬季长跑等素质教育“大手笔”,但令人深思的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却成了诸项素质教育措施的最大反对者。
在高考制度与就业观念没有发生改变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要寻找突破口,谈何容易?
2007年6月,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但是从2008年秋季开学以后,很多地方的校园集体舞已难见踪影。
2008年3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在10个省市的中小学校中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活动。上海是试点之一,但是记者在上海一些学校了解到,由于合格师资力量匮乏,除了一些已经坚持开展多年特色戏曲教育的中小学外,京剧还是难进课堂。
2008年10月26日,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一片争议声中全面展开。冬季长跑能否顺利进行,不少人心存疑虑。
不少教育专家充分肯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这些措施的初衷,但他们同时认为,这种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一刀切”的推进方式,自然会引起社会争议。目前的主要争议一是学生是否有时间、学校是否有场地来完成?二是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是否都喜欢集体舞、京剧和长跑?
“孩子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肯定有人喜欢京剧、集体舞和长跑,但肯定也有不喜欢的。像我儿子,每天下课后就喜欢跟小区孩子在一起跑跑追追,或者在家里看看动漫,这是他的童年乐趣,我们成年人却想让他唱京戏跳集体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想不想、要不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吴遵民教授说,他认为,我们制订的一些素质教育措施,一定要针对孩子心理,否则只能无疾而终。
近日,在上海五十四中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他们多数不赞成冬季长跑。家长不支持的原因非常简单:凡是对学生升学没有帮助的,一律反对。
素质教育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教育专家忧心忡忡:教育行政部门急于推进素质教育,一项不行改推另一项,而家长与一些学校则认准“一考定终身”。反对或者对素质教育措施贯彻不力,如此可能陷入一个“怪圈”:素质教育本意是为陷入应试教育之中的学生减负,反而可能增加学生负担。
他们认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还应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
“美国、日本的高考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他们都举行高中会考,考的都是高中学的知识,大家都掌握的东西,不会太偏、太难。然后根据会考成绩,学生可以申请自己想上的大学。第二次考试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了,主要是面试,考官跟学生聊,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比如在高中时期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学生的品行,等等,这样就把考试成绩与学生个人素质结合在一起了。学生能否上名校,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也是重要因素。”吴遵民教授说。
“我们要培养有不同个性的人,而不是培养同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人。”吴遵民说,我们的教育太注重“标准”。比如有个问题“冰融化之后是什么”,要求学生必须回答是“水”,如果有学生回答“冰融化之后是春天”,则是错误。但“春天”这一答案不是更有想象力吗?“本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后,国人都在叹息中国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拿诺贝尔奖。但是,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人,怎么拿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