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运用

--------------------------------------------------------------------------------
点击次数:5918  发布时间:2008-11-5 11:49:58

  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希望所在,这种创造力既源于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又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而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一些学术明星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崭露头角,其中的易中天、纪连海、刘心武等,他们也同样是历史老师,但是他们的讲史方法给我们历史老师以极大的启发。易中天教授在讲历史时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自己的语言风格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曹操、诸葛亮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讲法是新颖的,可以说他开创了新的史学风格,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特别推崇的方法,我们历史教育者为何不能在有些方面借鉴一下呢?易中天提倡“妙说”历史,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不失为历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人有创新的需要,但它常处于“潜伏”状态,而我们教育者就要通过教育去激发和培养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创造条件,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在历史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其次,要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孔子也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问,只有多思才能提出建设性问题。

  第三、要营造激活创新意识的积极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开辟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时间用心品位、潜心揣摩、独立思考,在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大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享受创新思维跃动带来的快乐。

  第四、要磨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有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我们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我们的工作与21世纪建设人才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紧紧相连。我们应该站在“面向现代化、不懈地追求,研究和实践历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出中学历史教学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 信息源自:陇南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