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是法院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之一。
从众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所致:一是未成年人的身心矛盾。未成年人存在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如果在他们的青春期不注重加以引导的话,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二是个人需要和客观环境的矛盾。有很多未成年人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矛盾,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三是好奇心和辨别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往往产生急于想了解的心理,但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四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未成年人对自己往往估计过高,要求独立,但是同时他们在经济上还依赖父母,这种矛盾很可能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很容易引发犯罪。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和处理。
一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青少年接受正确的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懂得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二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未成年人抵制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响以及唯利是图的观念,增强道德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三要完善学校教育。有的学校教育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很多学校多年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德育。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家长的表率作用,让未成年人从小有一个健康向上、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