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本报征集“教子有方”案例,贵阳市民兰先生告诉记者,愿意和读者分享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些经验。
兰先生的女儿考进中国政法大学后留学韩国,现在美国加州工作,兰先生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孩子幼年时期。而兰先生对女儿教育的严格,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严格老爸从小注重培养品德
兰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小时候就像小树刚长根,只有树根长正了,树才能长正长直。所以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严格教育。在兰先生的眼里,塑造孩子的品行在幼年阶段最佳。
兰先生的妻子提起他教育女儿的严格,现在都有点心痛。记得女儿一岁半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哭个不停。兰先生说要改掉女儿爱哭的坏毛病,把她抱起来放在门外,告诉她什么时候不哭了,在门外说“我错了”才能进家门。女儿被关在门外后哭得更加厉害,但是兰先生硬是咬着牙不开门,把当妈妈的看得心痛难忍。但是兰先生就是不准她给女儿开门,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女儿终于不哭了,在门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兰先生这才把女儿抱进家里。以至于女儿后来经常对洋娃娃说:“你不听话就把你关在门外。”不过兰先生也真的改掉了女儿爱哭的习惯。
孩子慢慢长大后,兰先生便开始注意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容易对孩子造成误解的言语从来不说,还不断教导孩子孝敬老人等等。
孩子做错了事情,兰先生很严格。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兰先生则大加鼓励。女儿在学校里成绩好,懂得关心别人,时常主动要求帮老师改作业。兰先生对于这样的做法大加赞赏,表扬女儿知道老师的辛苦,能关心别人了。
“严爱畏敬” 教育子女的四字真言
兰先生讲到教育子女的方法,一直强调父母应该是一个“严、爱、畏、敬”的长辈形象。兰先生说,这四个字是他教育女儿“法宝”。
兰先生的妻子告诉记者,兰先生对女儿一向都很严,而她自己则很溺爱女儿。可是现在女儿对妈妈说,要是自己以后有了孩子的话不会让妈妈带,因为妈妈太宠孩子了,这种过度的爱常常是害了孩子。在女儿眼里,母亲是可亲的,而父亲则是可畏的。
兰先生所说的“爱”,指关爱。在兰先生眼里,爱抚是父母必须做的事情,这是体现父母之爱以及拉近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很好的方法。女儿做作业时,放学回家时,兰先生和妻子都喜欢摸摸女儿的头,这样的爱抚会使女儿有一种幸福感,也愿意听父母的话了。
“畏”是指,家长应该让子女畏惧。兰先生认为,小学三年级前千万不能溺爱孩子。做错事情,就应该严厉批评,必要时,打手心、打屁股之类的体罚也该采取。
兰先生还认为,在孩子心中,家长应该是值得尊敬的“佛像”。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有良好的行为举止,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教育女儿分阶段各有方法
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兰先生还根据年龄划分出了各个阶段应该采取的不同方式。
0至6岁,兰先生主要采取的是呵护和管教相结合的方式。做错事情了就严厉批评,值得表扬时要大加赞赏。此外在生活中要呵护关心,给孩子夹菜、坐公交车时抱着坐,给孩子盖被子等等。
7至9岁,兰先生开始让女儿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自己洗袜子,做点简单的家务。上公交车要给老人让座等。9岁以后,就让她自己背书包,家长从来不帮忙。
9至17岁,兰先生开始培养女儿意志力,让女儿养成自信、多问和不服输的性格。比如女儿体育不好,跳不了绳,兰先生和爱人就天天带着女儿在楼下跳绳,天天这样锻炼,女儿成绩直线上升,到后来各种体育运动都擅长了。
还有一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女儿发现没进决赛,便找到老师询问为什么自己没进决赛,结果是老师的疏忽,竟然把女儿的名字给弄掉了。女儿靠自己多问和不服输的性格,赢回了进决赛的资格。
女儿发来邮件讲述自己收获
得知兰先生要把教育女儿的方法与人分享,他远在美国工作的女儿还专门发来邮件,告诉大家她的收获。
以下便是兰先生女儿发来的邮件部分内容:
从小就教育我要坚强独立有毅力。
从小就培养我的体育爱好,通过运动培养协调性和韧性。
从小就告诉我不要做坏事,但是发觉我做了坏事后,你们会对我说做了坏事没有关系,但是千万不能撒谎,如果老实交代,你们一定不会怪我,但是我必须要深刻检讨自己的问题。
从小就教育我要上进、积极、自信、乐观、主动。
从小就告诉我一定要往外走,能走多远走多远,你们永远支持我,告诉我只有走出去才能开眼界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