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美院附中高考速成还是素质教育

--------------------------------------------------------------------------------
点击次数:3660  发布时间:2008-10-30 11:47:40

     中等专业美术学校一般以高等美术院校附属中学的身份出现,为高等美术院校提供主要生源。近年来,随着高考美术班的兴起,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教学如何与其拉开距离,保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重基础而轻理论 重技法而轻独创 重应试而轻素质

    升学率是检验高等美术院校附中教学成果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准。而美术高考的考试内容、考题设定又关系到选拔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方向性问题。纵观我国美术高考的发展,其考核内容几十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呈现出程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在科目的设定上,全国基本上是以西画的基础训练科目为主,即素描、色彩、速写。在急功近利的今天,绘画基本功的刻苦训练与参禅悟道一样的启发式教育,演变成了简单的绘画口诀的背诵,单一风格化笔法重复,形成了公式化的图式等弊病。创作和艺术设计的考核,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样的美术高考侧重测试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无法测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系统知识,选拔的多是具有熟练技巧的学生,而不是具有天赋、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美术审美能力、艺术修养,能够传达人类审美理想的艺术人才。

    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我国大部分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教学被美术高考所左右。从当前的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美术教育模式来看,大多依然是重基础而轻理论,重技法而轻独创,重应试而轻素质。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多以素描、速写、色彩等美术基础课为主,辅以部分专业美术的基础课程,对美术史、美术欣赏、美学等艺术修养的教育重视不够。对绘画基本功的强化训练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绘画技巧是建立在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严格的绘画规律基础之上的,绘画技巧不是“纯技术”的东西。

    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美术教育不能忽视艺术素质层面的教育。文化品位、审美层次、艺术感受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绘画技法的高低,决定了绘画的品位和情趣。缺乏基本的美术欣赏、美术史等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群艺术素质“贫血”的学生。这种危险的教学模式,必然使高等美术院校附中依附高等美术院校所应具有的美术教育特色和优势荡然无存,沦落为公办美术高考速成班。

    应试教育何以奏效?

    对美术高考的争论近几年来比较多,其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美术高考的科目和评判标准,源自西方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20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开始,到徐悲鸿等留欧回国的一批美术教育家,对这套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这种教育体系和考核体系,在当时不但没有扼杀美术人才,而且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到了今天,为什么这种形式反而束缚了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呢?

    上个世纪90年代迅速风靡中国的消费文化给校园带来浮躁和急功近利。应运而生的是社会上美术高考班、速成班犹如“雨后春笋”般泛滥,并形成市场化运作。学生则被当做产品一样,按照美术高考的要求进行“生产”。高考班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授课方法则是各种应试技法口诀和公式化笔法。这不仅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理念,反而使得学生在艺术上“结壳”,形成千篇一律的“概念化表现”,对美术的理解成了固定看法和具体技法抄袭。

    如此的美术辅导,不求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所画的对象,不求真正理解,更不可能掌握绘画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以及提高艺术修养,违背了美术训练的规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应试教育往往可以在美术高考中奏效,为学生进入高等美术院校获得第一张许可证。

    如果我们从长远来看,输送这样的人才进入高等美术院校,不仅影响了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对一些同样面对升学压力的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教学产生影响,迫使其不得不转变原本应有的培养后备艺术家的目标,转而追求培养只会技巧毫无艺术素质的艺匠。

    素质教育我之见

    受美术高考指挥棒的指引,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美术教育大多强调对考核科目,即对素描、色彩和速写等西画基本科目的教学,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审美原则和艺术品位效仿西方,在教学中脱离本源文化,对本民族的传统经典、民族美术重视不够。重视艺术素质教育,由美术教育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美术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美术家,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为目的,通过美术的手段,使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和美术创作能力的社会化行为。

    美术教育的特征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美育本身就是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部分。正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论断。美术不是单纯的“图画”,是饱含艺术家艺术修养、思想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教育等功能。忽视对艺术修养的培养,单纯强调对基本技法的速成训练,必将削弱其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违背美术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等美术院校附中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大力提倡成功教育,帮助学生从自己掌握的技能出发获取各自的成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个人创造力,鼓励学生艺术创造思维,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应适当增加讲座、展览、图书、网络等开放式教育,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独到的观察力、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于2005年在欧美艺术院校考察了几个月,对于欧美艺术院校对人才的吸纳,我个人认为有借鉴之处。比如说,欧美许多院校,艺术考试则不看重所谓的正规造型基础训练,而是将学生有无艺术天赋、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测验的重点。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对艺术素质教育起着直接、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素质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施艺术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高超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具备精深广博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加深美术史论、美术、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对自己的知识更新换代,使自己的工作从理论上、观念上有着更高的视野。艺术教师与艺术家一样,应该对教育事业执着,耐得住教室的冷清和画室的寂寞,不要只思考如何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成为美术市场上的生意人,而应该努力修为自身,成为学生爱戴尊敬的学者。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