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新加坡银行要招30名劳务,要求这些人员必须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首选了一家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对银行业务不通。后又到财会学校要了30人,通过试用,英语又不过关。再后来又到西安翻译要了30人,这些人不但懂金融,会英语,能操作计算机,还能驾驶小汽车,最终被全部录用。对此,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说,从西安翻译学院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大都成了永久牌员工,很少出现飞鸽牌。
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声音出现了好几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是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商报记者赴西安专访了连续数年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左右的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
■商报记者 刘军民 付志杰 文/图
顺应市场
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培养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是“西译”走差异化培养人才的一条新路。在西译,四年英语本科学生,三年内全部读完专业课程,剩余一年时间内,则要学习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礼宾礼仪、公共关系、小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等其他课程。这样,四年相当于学习了两个专业,另加几项技能。这种独创的“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复合适用型人才,很受三资企业欢迎。
准军事化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
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使大家养成了良好学习纪律及果敢的性格,一些原来属“刺头”的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被打磨得没了棱角。少了稚气,多了志气,少了匪气,多了正气。由于西译学子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同时加之学生业务能力本身对企业的吸引,学生毕业大部分直接实现就业,且最终都成了永久牌员工,而很少出现飞鸽牌。
注重宣传
打造良好教育品牌
西译人会宣传。西译宣传有一特点,招生时宣传,不招生时照样宣传。与其说这是西译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特点,不如说它更是西译人一个就业竞争策略。西译每年招生近万人,但同时每年还要走出去近万人,学校是个人员流动单位,作为办学者,不能只考虑进口,而不重视出口,只有充分宣传自己并打造良好的品牌优势,才能为学生就业铺就顺畅之路,才能形成学生录入和输出的良性循环。
校内办展
60%~70%实现校内就业
一般来说,如果将毕业生直接推向社会,在毕业生爆满的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民办院校毕业生,与全国名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同台竞争将优势皆无。西译将用人企业直接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开办“专场”招聘会,这样,减少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通过点对点的“无竞争”招聘,基本实现每年60%~70%的毕业生不出校门实现就业。
严控生源
确保相对优质生源
为了确保高质量的生源,在招生时,西译相应调高了一个分数段。严格控制入学学生分数线,专科录取分数线比三本线高30分,三本招二本生源,二本招一本生源。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好的生源,也给毕业生实现高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