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东的死是个令人扼腕的惨剧,但制造这起惨剧的孩子,却实在让人恨不起来。只因为,他的死亡笔记让我们看到,他的的确确也是个受害者。
不想再去指责我们的教育体制,因为网上已经有了太多对它的反思。也因为它实在是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承担教育重任的人素质参差不齐,而教育的对象更是千差万别。甚至于,你都没法保证,一个不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一个充分尊重学生的育人环境,就一定不会出现学生杀老师的悲剧。
但还是觉得,这样的血案和死亡,总应该带来点什么,就像当初孙志刚的死,让收容遣返制度回归到救助的本质。郝旭东的死,如果仍不具有给教育带来根本性变化的力量,但至少要让我们认真审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确实,升学的压力在现阶段几无改变的可能,而由此必然带来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分数的追逐和对学生差异性的蔑视。如果我们暂时不能避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那我们至少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至少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发泄的渠道。
这其中,学校是主要的承担者,而家长同样不能缺位。否则,就会像这起悲剧中的李明,4天的预谋,却一直没能引起身边老师、同学和父母的注意。甚至于更早的,初中3年心灵的扭曲,都被这些本应该发现点滴苗头的人忽视了。而这漫长的几年里,或许只是一句温暖的称赞,结局都会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确实没法指望这样的事件会对教育体制带来多大的撼动,因为这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我们能做的是改变自己。如果你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长,如果你看完这则新闻,心头会有那么一丝触动,那不妨审视一下自己对子女,或对学生的态度。
要知道,孩子的内心实在太纯洁,也正因为纯洁,他们承担不了太多的负面情绪,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影响的都可能是一个孩子的一生。而即使是对分数的追逐,有时也可以是很正面很温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