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
点击次数:3060  发布时间:2008-10-21 11:40:08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真正开展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我们在各项工作实践中的自觉行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历史责任。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经济振兴与人口素质、生态保护、教育普及、文化重构、社会保障等如何协调共进的问题,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于如何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等问题,高校自身也必须认真思考并作出科学的回答。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考还不是很深入、很全面,我们的思路还不是很缜密、很清晰,我们的措施还不是很严密、很有效。我们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挑战、解决矛盾、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深入学习、深入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不断更新观念、明晰思路、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坚定不移地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坚决克服几种思想倾向:一是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倾向,认为高校就是要讲学术、讲专业,学不学科学发展观对搞好教学、科研没有什么影响,忘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门必须认真钻研的重要科学;二是厌倦学习的思想倾向,认为各方面工作压力非常大,没必要花这么多精力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三是浅尝辄止的思想倾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不愿意下功夫深入学习;四是学用脱节的思想倾向,满足于背诵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不能或不会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我们必须把认真、深入地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品味、一种修养,真心学习、用心学习、潜心学习,建立学习、调研、决策、落实“四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全面、深入、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并真正转化为我们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有力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抓住关键、务求实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就是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因此,必须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放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中来把握,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来体会,放在未来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使命中来思考,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开辟新路。

  第一,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一直是全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解放思想是一个永续的过程。过去思想解放不等于现在思想解放,现在思想解放不等于永远思想解放,一个问题上思想解放不等于所有问题上思想解放。所以,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决克服自满自得思想,增强生存忧患意识;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克服妄自菲薄思想,增强竞争进取意识;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增强持续发展意识;克服怕苦怕累思想,增强艰苦奋斗意识;克服狭隘片面思想,增强服从大局意识。要着力解决发展欲望不强烈、发展信心不坚定、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措施不得力的问题,着力解决缺乏全局意识、缺乏长远思考、缺乏战略思维的问题。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全面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上、在全面完善高校体制机制上、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找到符合高校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拿出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办法,并且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进一步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自身发展的不断加快,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完善高校的发展规划,明确高校的各项定位,完成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相应措施,不断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三是围绕“人才强校”工程,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切实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措施落到实处,加大优秀、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加强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是围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切实解决与师生员工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联系沟通,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第三,要着力推进保障高校科学发展的机制创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保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发展机制创新,在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政策、法规,把解决现实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循序渐进,统筹协调,逐步完善体制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校永恒的话题,针对运行管理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及配套制度,建立落实制度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为合理、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科学的机制保障。

  第四,要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骨干是广大共产党员,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重点抓“关键”、抓“骨干”。高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党委书记和党员行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全体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解放思想、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真正成为深入学习的模范、坚持实践的模范、提高能力的模范、改革创新的模范。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实践活动与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创新发展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水平、践行能力和工作成效,进一步增强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能力,组织、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建设能够领导科学发展、成就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 信息源自: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