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中央连续五年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是农业问题,难点是农民问题,结合点是农村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抓好"重中之重",完成"重要历史任务",关键是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0万,其中农业人口60.4万人,辖20个乡镇,2个办事处,533个行政村,是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市)和河南省经济发展扩权县(市)。辉县市作为中原地区的内陆县市,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和人力资源大县,既缺乏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又缺乏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如何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机遇,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有效破解"三农"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长期以来,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教育文章,从源头上探索破解"三农"难题的路子,不管在乡镇还是其它县(市)担任主要领导期间,我始终将教育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我到辉县工作后,结合自身的长期深入思考和思想积累,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结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抓住教育源头、破解"三农"难题的新命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没有停留在"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上,而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在统筹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有限的财力投向了教育,不仅加大经济支持"三农"的"输血"作用,而且更注重发挥教育本身的"造血"作用,通过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办强教育,全力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走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路子。
抓基础教育--跃龙门,提升素质进大学
基础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只有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山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让广大农民子弟"跃上龙门",走出土地。近年来,我们通过做好基础教育的"加减乘除"文章,不仅全面提高了城乡人口素质,有效减少了农村人口,而且带动了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成为代表辉县形象的"金字名片"。
(一)做好改善城乡办学条件的"加法"文章。辉县市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70%以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为了全面提高城乡办学条件,使山区孩子走出"越穷越愚,越愚越穷"的命运,走上教育脱贫的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做到了心往山区想,人往山区走,钱往山区投,一是多年来不断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大力充实山区教师队伍,2008年,我们又改革以往的轮回支教方式,面向农村山区,从本专科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教师,使一批优秀教师扎根和奉献艰苦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从1998年开始,我们探索走寄宿制学校的办学之路,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在山区建成了21所寄宿制小学,并逐步向平原区延伸,目前全市达到30所,使山区教育由过去的复式教学发展成为分班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素质,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誉为"辉县模式"。二是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4亿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大发展。2007年我们又提出了"三年投入三个亿,再创教育新辉煌",新建扩建了一批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今年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学班。在辉县,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为全面提高城乡人口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做好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减法"文章。一是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科学规划,全面优化学校布局,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592所合并为现在的217所,其中小学由486所合并为160所,初中由61所合并为38所,实现了"上档次,聚人气,创品牌",先后获得了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等国字号荣誉。二是利用合点并校的机遇,实施了师资队伍的精减优化,将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开展了"教育功臣奖"、"首届名师"评选等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师资水平,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科学的学校布局,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质的师资资源,因材施教的教学办法,有效减少了部分学生的学困辍学现象。使一些学生变知识学困为素质特长,实现了学校安心,家长放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做好向高校输送人才的"乘法"文章。教育和发展实践证明,知识改变命运,靠知识和科技才能真正增收致富。为了实现"一人上学、改变一家、带动一片"的乘法倍增效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坚持对农村的扶贫"输血",更重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造血"的问题,使教育成为农村家庭少投入、高回报的"绿色银行"。为了使更多的农家子弟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作为重点,全市5所普高,有两所跻身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在全省108个县(市)中仅有3家,吸引了周边县市大批学生到辉县就学。2006年提前14年实现国家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目标,目前全市高中在校生3.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向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000人以上。
(四)做好扫清农民子女就学障碍的"除法"文章。我们以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就学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子女在农村和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各种障碍,发挥了除法倍减效应。通过建设一流的寄宿制学校,不仅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而且让更多的农民可以腾出时间安心务工挣钱,加快了农村脱贫奔小康步伐。在城区具备条件的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学生餐厅和宿舍,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就学提供便利。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针对城市特别是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建立了救助贫困学生基金、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基金、中小学生重大疾病救助基金等立体式救助体系,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春蕾"、"希望工程"、"圆梦大学"等救助活动。近年来,仅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就募集500余万元,让339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抓务工培训--走出去,一技之长进城镇
为了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展务工培训,让农民进城就业,实现"退一进二"或"退一进三",促进了择业多元化,架起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桥梁"。
打造"一个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务工培训。为了打造好务工培训的广阔平台,让农民具备求职就业的过硬本领,经过近年来的滚动发展,我市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1所,被授予河南省职教强县(市)。目前,正在与高校合作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依托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务工培训,全面发展劳务经济,先后成立了8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农民。
畅通"两个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跨区域输出。为了进一步畅通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两个渠道",。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在市场机制下自由外出务工,搭建了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市场用工信息,提供引导性培训和服务。二是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通过务工培训和宣传教育,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民"温饱即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不敢走"的思想认识。采取校企联合、定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农民举办经常性、集市式的职介会,开辟了劳务输出绿色通道。几年来,每年都有一大批劳动力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外省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打造了武装押运护卫、电子装配等劳务品牌,年劳务输出10万人次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实现了"闯路子、换脑子、赚票子"。
实施"三个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本市城区转移。一是以拆"墙"带动转移。大力拆除城乡各种壁垒,出台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就业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统筹的制度障碍。二是以增"岗"带动转移。通过强力实施工业跨越工程和项目带动战略,一批重点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竣工投产,加上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1.5万人。广大农村劳动力通过计算机维修、电气焊、机械装配、旅游服务等专业培训,渗透到餐饮、物流、物业、旅游、建筑、运输、商贸等行业,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熟练产业工人,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安"居"带动转移。我们把"共建百年社区,共创宜居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作为重点,大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聚集、吸纳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力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和小区建设,仅2007年-2008年小区建设面积就达到80万平方米,使进城农民通过务工培训,打工积累一定财富后,在城里安得下、过得好。
抓技能提升--留下来,广开门路富家园
当前,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面对广大农民"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难题,我们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为突破口,让农民跳出传统农业,实现了就地增收致富。
一方面,着眼农村实际,抓好学习阵地,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本领。为了抓好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的学习阵地和培训平台,我们多方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大本级财力投入,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成人教育、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技能。每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00人以上,2007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参训人数达3.6万人次。在全市22个乡镇和办事处全部建成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个行政村依托中小学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有5所为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3所为新乡市一类乡镇成人学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完成农民实用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
另一方面,结合发展实际,突出培训重点,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了冲破过去"填鸭式"技能培训的瓶颈,我们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一是抓特色培训,促进了特色区域发展,避免了"乡乡一面,村村雷同"。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专家教授到农村授课,组织农民到外地学习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了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小杂粮等特色乡镇和专业村,如冀屯乡食用菌大棚超过7000座,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加1000元的人均纯收入。上八里镇反季节冬桃,打入了全国市场。全市规模养猪场发展到4389家,年生猪出栏超过110万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全国生猪外调大县。二是抓致富能人培训。通过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了"双强"支部书记、"双强"党员等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通过技能培训和政策激励,使一些农民破除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狭隘思想,一批农民就地成了企业老板。仅孟庄镇就创办大小企业400多家,不仅使本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还吸引外乡外县的劳动力达2万余人。三是抓土地流转引导。对留守土地的农民,我们加大了土地流转,目前全市流转面积2万多亩,使部分土地集中到通过技能培训的种养能手手中,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让农民靠种田增加了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4384元,来自非农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6%。
辉县市以教育为杠杆,有效撬动了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技能提高的系统工程。通过大力办教育,突出解决了农业增效难、农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等"三农"难题。一个新兴的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和经济强市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