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抓住教育源头 破解"三农"难题

--------------------------------------------------------------------------------
点击次数:3497  发布时间:2008-10-16 11:19:54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中央连续五年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是农业问题,难点是农民问题,结合点是农村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抓好"重中之重",完成"重要历史任务",关键是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0万,其中农业人口60.4万人,辖20个乡镇,2个办事处,533个行政村,是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市)和河南省经济发展扩权县(市)。辉县市作为中原地区的内陆县市,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和人力资源大县,既缺乏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又缺乏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如何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机遇,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有效破解"三农"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长期以来,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教育文章,从源头上探索破解"三农"难题的路子,不管在乡镇还是其它县(市)担任主要领导期间,我始终将教育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我到辉县工作后,结合自身的长期深入思考和思想积累,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结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抓住教育源头、破解"三农"难题的新命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没有停留在"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上,而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在统筹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有限的财力投向了教育,不仅加大经济支持"三农"的"输血"作用,而且更注重发挥教育本身的"造血"作用,通过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办强教育,全力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走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路子。

     抓基础教育--跃龙门,提升素质进大学

    基础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只有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山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正让广大农民子弟"跃上龙门",走出土地。近年来,我们通过做好基础教育的"加减乘除"文章,不仅全面提高了城乡人口素质,有效减少了农村人口,而且带动了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成为代表辉县形象的"金字名片"。

    (一)做好改善城乡办学条件的"加法"文章。辉县市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70%以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为了全面提高城乡办学条件,使山区孩子走出"越穷越愚,越愚越穷"的命运,走上教育脱贫的良性发展之路,我们做到了心往山区想,人往山区走,钱往山区投,一是多年来不断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大力充实山区教师队伍,2008年,我们又改革以往的轮回支教方式,面向农村山区,从本专科大学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教师,使一批优秀教师扎根和奉献艰苦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从1998年开始,我们探索走寄宿制学校的办学之路,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在山区建成了21所寄宿制小学,并逐步向平原区延伸,目前全市达到30所,使山区教育由过去的复式教学发展成为分班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素质,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誉为"辉县模式"。二是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4亿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大发展。2007年我们又提出了"三年投入三个亿,再创教育新辉煌",新建扩建了一批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今年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教学班。在辉县,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为全面提高城乡人口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做好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的"减法"文章。一是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科学规划,全面优化学校布局,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592所合并为现在的217所,其中小学由486所合并为160所,初中由61所合并为38所,实现了"上档次,聚人气,创品牌",先后获得了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等国字号荣誉。二是利用合点并校的机遇,实施了师资队伍的精减优化,将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开展了"教育功臣奖"、"首届名师"评选等活动,不仅有效提高了师资水平,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科学的学校布局,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质的师资资源,因材施教的教学办法,有效减少了部分学生的学困辍学现象。使一些学生变知识学困为素质特长,实现了学校安心,家长放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做好向高校输送人才的"乘法"文章。教育和发展实践证明,知识改变命运,靠知识和科技才能真正增收致富。为了实现"一人上学、改变一家、带动一片"的乘法倍增效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坚持对农村的扶贫"输血",更重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造血"的问题,使教育成为农村家庭少投入、高回报的"绿色银行"。为了使更多的农家子弟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作为重点,全市5所普高,有两所跻身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在全省108个县(市)中仅有3家,吸引了周边县市大批学生到辉县就学。2006年提前14年实现国家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目标,目前全市高中在校生3.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向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000人以上。

    (四)做好扫清农民子女就学障碍的"除法"文章。我们以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就学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子女在农村和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各种障碍,发挥了除法倍减效应。通过建设一流的寄宿制学校,不仅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而且让更多的农民可以腾出时间安心务工挣钱,加快了农村脱贫奔小康步伐。在城区具备条件的学校建成了标准化学生餐厅和宿舍,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就学提供便利。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针对城市特别是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建立了救助贫困学生基金、贫困大学生入学资助基金、中小学生重大疾病救助基金等立体式救助体系,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春蕾"、"希望工程"、"圆梦大学"等救助活动。近年来,仅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就募集500余万元,让339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抓务工培训--走出去,一技之长进城镇

    为了有效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展务工培训,让农民进城就业,实现"退一进二"或"退一进三",促进了择业多元化,架起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桥梁"。

    打造"一个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务工培训。为了打造好务工培训的广阔平台,让农民具备求职就业的过硬本领,经过近年来的滚动发展,我市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1所,被授予河南省职教强县(市)。目前,正在与高校合作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依托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务工培训,全面发展劳务经济,先后成立了8家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农民。

    畅通"两个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跨区域输出。为了进一步畅通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两个渠道",。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在市场机制下自由外出务工,搭建了连接城乡、沟通内外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市场用工信息,提供引导性培训和服务。二是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通过务工培训和宣传教育,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民"温饱即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不敢走"的思想认识。采取校企联合、定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农民举办经常性、集市式的职介会,开辟了劳务输出绿色通道。几年来,每年都有一大批劳动力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外省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打造了武装押运护卫、电子装配等劳务品牌,年劳务输出10万人次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实现了"闯路子、换脑子、赚票子"。

    实施"三个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本市城区转移。一是以拆"墙"带动转移。大力拆除城乡各种壁垒,出台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就业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统筹的制度障碍。二是以增"岗"带动转移。通过强力实施工业跨越工程和项目带动战略,一批重点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竣工投产,加上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1.5万人。广大农村劳动力通过计算机维修、电气焊、机械装配、旅游服务等专业培训,渗透到餐饮、物流、物业、旅游、建筑、运输、商贸等行业,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熟练产业工人,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以安"居"带动转移。我们把"共建百年社区,共创宜居城市,共享美好生活"作为重点,大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聚集、吸纳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力推进了城中村改造和小区建设,仅2007年-2008年小区建设面积就达到80万平方米,使进城农民通过务工培训,打工积累一定财富后,在城里安得下、过得好。

     抓技能提升--留下来,广开门路富家园

    当前,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面对广大农民"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难题,我们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为突破口,让农民跳出传统农业,实现了就地增收致富。

    一方面,着眼农村实际,抓好学习阵地,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本领。为了抓好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的学习阵地和培训平台,我们多方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大本级财力投入,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成人教育、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农民致富技能。每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00人以上,2007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参训人数达3.6万人次。在全市22个乡镇和办事处全部建成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个行政村依托中小学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有5所为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3所为新乡市一类乡镇成人学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完成农民实用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

    另一方面,结合发展实际,突出培训重点,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了冲破过去"填鸭式"技能培训的瓶颈,我们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一是抓特色培训,促进了特色区域发展,避免了"乡乡一面,村村雷同"。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专家教授到农村授课,组织农民到外地学习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了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小杂粮等特色乡镇和专业村,如冀屯乡食用菌大棚超过7000座,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加1000元的人均纯收入。上八里镇反季节冬桃,打入了全国市场。全市规模养猪场发展到4389家,年生猪出栏超过110万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全国生猪外调大县。二是抓致富能人培训。通过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了"双强"支部书记、"双强"党员等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通过技能培训和政策激励,使一些农民破除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狭隘思想,一批农民就地成了企业老板。仅孟庄镇就创办大小企业400多家,不仅使本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还吸引外乡外县的劳动力达2万余人。三是抓土地流转引导。对留守土地的农民,我们加大了土地流转,目前全市流转面积2万多亩,使部分土地集中到通过技能培训的种养能手手中,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让农民靠种田增加了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4384元,来自非农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6%。

    辉县市以教育为杠杆,有效撬动了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技能提高的系统工程。通过大力办教育,突出解决了农业增效难、农村就业难、农民增收难等"三农"难题。一个新兴的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和经济强市正在崛起。

 


—— 信息源自:辉县市委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