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比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
点击次数:4264  发布时间:2008-10-15 11:31:18

 

  初中学生的经验、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不少学生根本不懂得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他们只是习惯于传统的课本学习,学到的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式的欣赏套路而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欣赏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将一些专业性很强且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艺术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一直是我努力探索的问题,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我认为: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是一种很方便很实用的欣赏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一、美术作品与生活比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美术作品都基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并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在讲授“自然与艺术—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相同的反映自然物象的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比较。如将李可染的《漓江图》和反映漓江自然景观的图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画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美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出艺术作品与自然生活的区别,明白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因此,与现实生活比较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

  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在进行中西绘画欣赏教学时,如果不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产生认识模糊。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如将中国画家的人物肖像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将中国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比较区别。至于中西人物画技法的欣赏教学时,我选择了古代的《仕女图》和西方的肖像画哈尔斯的《吉普赛妇女》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一般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学生自己讨论,加上老师的归纳,就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三、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在美术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同一题材并处于同一时代的,但表现手法不同,对此可注重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教学时,采用多种不同技法作品作比较欣赏,能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把潘天寿的《映日》和齐白石的《荷塘》作比较,很容易看出《映日》中线条强劲并以浓重的墨色与红花相映衬,表现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蕴。《荷塘》是深秋景色,画中荷梗以有力的线条组合交错,产生丰富的变化,无序中有序。学生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更能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题材的不同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所表达的想法及表现的情感当然也不一样。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不可能趟过同一道河流。相同的脚步,足迹有深浅轻重,艺术不可重复。如西方绘画对希腊神话中一些人物的表现,例“圣母”就有不同的表现作品,将这些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们领略了各个时期人们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逝,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通过作品的比较,学生们认为不同的时代,美的标准也不同,不具备时代精神的美必然为时代所淘汰。

 


—— 信息源自:陇南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