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3232 发布时间:2008-10-14 11:32:3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两件事情使我感触良多,一是部分高考状元做客央视王小丫主持的有奖智力问答,二是今年诺贝尔奖消息的发布。记得智力问答的有一个考题是这样的:有A、B、C三种物质,A放到沸水中就变成B,B放回空气中产生臭鸡蛋的味道,就变成C。请问A、B、C各是什么?不知哪一个省的高考状元灵机一动,从臭鸡蛋味联想开去,轻松揭开谜底:哎呀,很简单嘛,不就是生鸡蛋、熟鸡蛋和臭鸡蛋吗?他的回答赢来如潮的掌声。我承认这个男孩很聪明,但不知为什么,我笑不出来。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消息发布以后,新华社专门去采访钱永健,一来他是钱学森堂侄,二来华裔获奖确实让中国人骄傲。即使如此,我也还是高兴不起来。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看到孩子们穿梭奔忙于各种培训班、苦练作文三段论的样子,心情更加沉重。龙应台当年所担心的“考试机器人”和“文化侏儒”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追求成功捷径、恨不能立地生财的氛围,与诺贝尔之梦实在相隔太远。从华裔到中国,像歌里唱的那样,还有三百六十五里路吧,也并非近在咫尺。在这样的时候,思考一下我们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境界,寻找我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差距,还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主要谈两点想法: 1,不靠拼命靠长命 “不靠拼命靠长命”的理念,是从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那里借来的,意在说明我们国家在青少年人才培养上的宏观战略。高考状元中不乏天资聪颖、方法得当者,但总体来说,拼命三郎居多。三年高中生活在飞扬的青春梦想里常常是不堪回首的黑色记忆。近年来,“苦修”期前移现象越来越普遍,小学生也被各种各样的模拟题轮番轰炸。其实何止是中小学教育?多快好省,拼命三郎,三板斧奏效,实用主义,弥散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而灵感、才气、智慧、创造成了光环围绕的另册。问题在于:只靠拼命是不行的。许多国外回来的人士盛赞中国的基础教育如何扎实,但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反过来想一下,别人的良药弄不好正是自己的苦酒呢。高考指挥棒下的“玩命”与高等教育中的“捣浆糊”之间如何沟通?“耗尽”之后的“溃散”代价谁来支付?所以我更主张“孩子,你慢慢来”、“凉水泡茶慢慢浓”,主张平心静气地比较诸多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得失,再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可能进行取舍。所谓的“可遇不可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志”、“水到渠成”说到底不就是“不靠拼命靠长命”的另一种表达吗? 2,彻底的科学精神 与拼命三郎的做法相应的,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缺乏那么一种彻底的科学精神,缺乏在学理上认真彻底、追根究底、究竟至极、严密论证、尝试应用、加以检验、一丝不苟的精神。容易满足于一得之见,够用即可,不求全面彻底,或者大而化之,浅尝辄止,或者秘而不宣,无意普遍验证和推广。不是我们的民族智力发育不足,也不是中国人没有发明创造的兴趣,而是差了一点点追根究底、务求彻底的精神。今天看来这一点精神——科学精神、科学上的彻底性追求,恰恰是十分重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不是孤立的,它其实是一种文化性格的缩影:对科学尚且不能够做到彻底、认真,对其他事情则更有可能采取“适可而止”、“大概其”、“差不多”、“马马虎虎”、“见好就收”之类的态度。比如对待工作和产品的质量,对待民主的规则和程序,对待道德的是非标准,对待信仰的根基和意义,对待合同、契约和信用的约束等都有可能不求明白彻底,一以贯之,不求把事情办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而是满足于随意性较大的够用而已,使事情停留于较低的水平。要在诺贝尔之梦的路途上进展更快一些,这个问题或早或晚需要解决。
—— 信息源自: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