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西南林学院200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
点击次数:3941  发布时间:2008-9-12 11:37:53

 

学 校 概 况

西南林学院发端于1939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于1978年独立建院,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省绿化优秀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主要实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以服务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学校现设有资源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园林学院、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9院4系1部。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2,316人,其中硕士生789人,本科生10,449人,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脱产在籍学生1,058人;来自越南、老挝、美国的留学生10人;农学、工学、管理学三个主要学科的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26.73%、31.80%、15.17%。

学校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科学硕士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本科专业45个,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和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943人,其中专任教师63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71.21%;教授112人,副教授292人;培养引进省部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和博士生导师49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5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人,博士生导师11人。

学校获近两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知识创新 促进林业GIS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良好。

学校拥有云南省“双基”合格实验室18个,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65个,设有竹藤研究所、木材工业研究所、云南省滇派园林研究院、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研究与设计机构;拥有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室等馆藏丰富的标本馆以及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11个。其中国家级研级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技术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示范实验室1个、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在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竹类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鸟类、鱼类、蚁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

学校近5年科研经费15,783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032篇,出版学术专著110部、译著6部。

学校占地1,537亩,校舍建筑面积44.45万平方米,生均36.0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229.50万元,生均8153.85元;文献馆藏资源总计102.27万册,电子图书22.6万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外文数据库。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西南林学院2009年招生情况说明

一、2009年我校预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0人(含定向、非定向、委培、自筹经费培养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公布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为我校预计招生数,具体招生人数以当年教育部下达的实际招生规模为准。录取时可视生源情况对各专业招生计划作适当调整。

二、我院实行师生互选制,目录中所列的研究方向是为了使考生了解专业的研究动态,报名时,考生一般可填写至方向,复试及入学后可进行师生互选。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研究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4)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计算截止日期:2009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只能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同等学力考生通过初试取得复试资格后,复试时须加试所报考学科专业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

(5)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学校同意。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四、报名程序

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到网上报名所选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

200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分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2个部分,报考所有类别的考生必须先进行网上报名,再进行现场报名。

网报时间一般为每年10月10日—31日,现场报名时间一般为每年11月10日—14日,具体报名时间以国家公布时间为准,请考生注意。网报地址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或教育网址:http://yz.chsi.cn)。 现场确认地点为网上报名时所选择的各省(市、自治区)招考办指定的报考点。现场确认手续,请各位考生于规定时间携带有效身份证、(应届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加学生证)、现役军人及军队文职干部证件,非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考生,持学历证书和网上报名号,到网报时所选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入学考试

(一)初试(笔试)

1、初试科目:具体考试科目见招生专业目录。

2、初试时间:2009年1月,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3、初试科目:

① 政治理论(满分100分);

② 英语(满分100分);

③ 统考数学或农学联考科目(满分150分);

④ 业务课(满分150分);

以上各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4、初试地点:现场确认时报考点指定的考场。

(二)复试

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登录西南林学院研究生处网站下载复试通知书,并按规定携带相关证件和证书参加复试(具体见考生复试通知书)。

2、学校对报考资格的复审将在复试阶段进行。

3、我校将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差额比例120%左右)复试,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主干课程(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各专业复试的方式、科目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等细则请登录我校研究生处网站查询。

4、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复试合格者能否录取,根据招生计划,以考生的综合成绩名次为准。综合成绩包括两部分,即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至50%的范围内。

5、具体的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各院系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情况在复试前确定(请考生届时登录西南林学院研究生处网站查询)。

六、体检

所有考生均需在复试期间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具体见复试通知书要求。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高校招生体检标准执行,未达到体检标准者,一律不予录取。

七、调剂和录取

第一志愿上线考生全部录取为公费生,调剂考生依据招生情况部分录取为公费。有关调剂和录取的政策以教育部当年录取工作文件为准。

八、学制及学费

学制为3年;

自筹经费生学费每年7000元(每年返回生活补助1500元)。

九、有关专业参考书目及专业方面的问题,请考生致电相关院系咨询。

 


—— 信息源自:腾讯教育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