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5930 发布时间:2008-9-11 11:57:22 “温暖的震撼”,9月6日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赢得了这样的赞誉。其中的一个片段完美地诠释了这一主题——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11岁女孩李月作为主角,在芭蕾王子和100名聋人舞蹈演员的配合下翩翩起舞,那《永不停跳的舞步》定格在了亿万观众的心里。 场景回放到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同样温暖的景象留在观众的记忆中——汶川地震中从废墟下救出两名同学的林浩,与身高2.26米的姚明一道,昂首阔步在全世界的镜头前把中国体育代表团领进场地。 回顾整个北京奥运会的历程,设计者在很多举世瞩目的重要时刻,选择了让林浩、李月这样的教育人物出场,让北京的奥运融入了丰富的教育元素,“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教育也在积极地吸纳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奥运会闭幕和残奥会开幕中间的空当恰好是学校开学的时期,教育界用奥运元素把今秋开学装点得丰富多彩: 北京大成学校的学生展示他们用画笔描绘的奥运冠军,50多幅学生心中的冠军形象跃然纸上;北京五中分校的学生用心聆听,听国家男子篮球队队长李楠讲述国家男篮奋勇拼搏奥运的幕后故事;北京市顺义区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们和奥运火炬手一起传递火炬,感受“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 “奥运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新学期用奥林匹克精神来熏陶学生成了很多学校开学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北京市西城区教工委副书记史征介绍,从7月20日到8月26日,西城区36所中学近2500名志愿者在北海公园、海洋馆、北京图书大厦、科技馆、天文馆等1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上开展了城市志愿服务。 学生们的志愿服务形成了10本厚厚的“奥运会城市志愿者日记”。“这些日记记录着他们的快乐、感触和成长,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看了日记的史征马上决定,在新学期把这些日记在每一所学校传看,让2500名学生的成长影响整个西城的学子。 像史征一样,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怕浪费了奥运资源、错过了教育时机。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对奥林匹克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 伊拉克女运动员达娜·侯赛因,代表伊拉克参加北京奥运会的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赛,她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2年”。把这讲给学生听,应该能够帮助处在和平时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 刘翔因伤退赛,国人给予充分理解,首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这又对如今片面追求应试提出了思考。是要一次、几次考试成绩还是要健康的体魄、终生的发展?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北京奥运会把奥林匹克精神近距离、零距离地呈现给我们,有着极强的贴近性,但要真正实现吸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智慧,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设计中去完成。 北京残奥会已经拉开战幕,仅仅两天时间里,一些在常人眼里也许需要照顾的勇士们,刷新了68项世界纪录。有关人士认为,残奥会将进一步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奥运立足教育,而如今教育也已经做出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将在教育的血脉中流淌”。
—— 信息源自:现教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