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蔡伟素作为成都军区空军彭州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以过人的勇气、胆识、智慧,展示了一名战地指挥员的风采。
“龙门山镇告急,上万名群众和游客被围困在大山深处!”那天,蔡伟素奉命率领千余名官兵赶赴龙门山镇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由于道路被毁,这支队伍出发不久便被一条汹涌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他说:“时间不等人!”一声“跟我上”后,蔡伟素率先跳了下去,战友们随之也跟了上去。
倾盆大雨中,蔡伟素走在队前;悬崖峭壁处,蔡伟素在队前探路;碎石飞来时,蔡伟素用身体为战友护挡——他带领战友们奔走在生死线上,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到救灾一线。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他们累计转移受困群众6000余人、运送伤员近600人。
一天傍晚,蔡伟素刚在草地上打盹,忽然接到指挥部成立敢死队赴小龙潭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命令。刚上路,敢死队员们就看到他那奋勇当先朝前冲的身影。
淅淅沥沥细雨中,他带领队员们攀悬崖、趟急流、过峡谷,以最快速度奔赴到抢险目的地。
一闯回龙沟,二探小龙潭,三进银厂沟,一次次舍生忘死的奋战,一声声“跟我上”的誓言,让队员们感动不已。
指挥员的位置应当在哪里?蔡伟素说:“紧要关头要有指挥员横刀立马的身影,也要有指挥员运筹帷幄、摆兵布局的能力。”
他所率领的这支抗震救灾队伍,由航空兵、雷达兵、工程兵等12个单位的兵种组成。地震发生的次日傍晚,忽然传来银厂沟大龙潭不少受伤群众被围困的消息。面对余震频繁、沙石横飞的险境,他根据这些兵种的特点,整合成8个小组,分别赋予开路架桥、搜索救援等任务,从而加快了开进速度。当搜救先遣队到达大龙潭后,在通信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随即通过书写手令传递命令和信息的方式,保持了指挥网络的畅通。
到达救灾现场后,蔡伟素带领队员们很快从废墟中抢救出68名重伤人员。随后,他又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返回指挥部请求空中支援,使这些危重伤员被及时搭救到山下救治。
生命大营救中,蔡伟素注重提高抗震救灾效益。那天,他们在一个山顶上发现4名受困的老人。此时,一支友军抢险搜救队也赶到这里。他说:“这里十分危险,必须尽快把这些老人转移到山下去。”此时,有人建议请求空中支援。他反复观察了当地地形地貌,果断地说:“这里地形很复杂,要从大安全观上来考虑。”随后,他提议集合两支力量,把受困老人送下山去。下山的道路有两个陡坡、一个泥石流带,他指挥大家采取人梯接力、交叉传递等方式,穿越乱石密布的山涧,闯过道道沟壑陡坡,终于把受困老人转移到山下。
转入进村入户工作后,根据前段救灾进展情况,蔡伟素适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上来,及时调整兵力投向,打响了铺路架桥、抢修水利设施的攻坚仗,使进村入户的工作不断向纵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