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西安高新区助推科技中小企业国内外上市

--------------------------------------------------------------------------------
点击次数:3640  发布时间:2008-9-5 11:16:59

  “我们从建区以来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广出去,把科技工作者转化成科技型企业家;整个高新区就是围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经济贸易发展局副局长贾新昌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高新区的功能。

    西安高新区自1991年建区以来,园区企业达1.2万家,目前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西安市总数的90%以上,平均每天转化科技成果3项,新注册科技企业4家,已发展成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聚集区和自主创新的主要基地。

    近两年,西安高新区境内外上市企业以每年不少于10家的速度增加,目前累计上市上柜企业达46家,其中内地上市21家、海外上市上柜25家(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6家、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3家、英国AIM市场上市2家、美国NASDAQO.OTCBB市场挂牌交易14家),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医药、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根本

    截至2007年,西安高新区已完成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保与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年度,在册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887.5亿元,其中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86家,较上年度增加28家。据有关报告,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在全国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中居第三位。

    贾新昌始终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西安高新区的根本。“我们与其他高新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很多高新区是由几百家跨国企业支撑起来的,西安地处内陆,很少有大的跨国公司在这里落户,这里面有劳动力、成本和地缘关系的问题。”他说,“而我们是由1万2千家的科技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基本源于西安58所高校、100万大学生、1000多所科研院校形成了技术沉淀。”

    “以前我们发展得比较慢,但是去年开始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当全国的经济速度放慢以后,我们的经济速度连续六七年有30%以上的增长,我们的财政去年是52%的增长,出口增长率是156%,进出口增长率是79.2%,进出口企业利润和税收增速达50%以上,我们科技企业正发力走向世界。”贾新昌说。

    对于社会上“西安高新区假企业多”的言论,贾新昌认为,地处内陆的西安高新区,企业内在有蓬勃发展的强烈需求,但是融资渠道太窄,于是想各种办法去融资,但是融资经验差,容易上非法中介的当,正是因为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太匮乏了,才给了不法中介有了可乘之机。第二,高新区运作的太好了,不法分子开始打着这个旗号去募集资金,坏了高新区的名声。根除这些问题治本之策在于根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非法中介才没有可乘之机。

    抓住资本要素“牛鼻子”

    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挫折,高新区逐渐深刻认识到了资本要素之重要性。“我们的科技企业差距在于个头很小,能达到一个亿、两个亿,却很难一下子到十个亿、百个亿,没有资本的催生,很难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贾新昌说。

    据西安高新区方面介绍,虽然中国第一块芯片、国庆阅兵的75%的装备是在西安高新区产生的,但是高新区的产业却没有一个好的规模,痛定思痛,他们才发现是因为企业缺少资本的扶持。于是,1996年开始,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投融资体系,当年,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投融资的政策,建立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到了1999年,则建立了17家种子期投资公司,吸收了很多民营企业资金,给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和担保。而这一步在全国走的很早。

    两三年前,高新区争取了地方支持,率先推出政策,只要投资公司70%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公司就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而国家发改委直到2005年才推出六部委令。“西安一下子涌现出两百多家投资公司,当时各地投资人拿着现金过来要投资。”贾新昌说。

    “但是我们觉得还是不够。风险投资和企业上市这个资源相对于我们企业出现的速度和成长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他说,“这以后我们推出了鼓励风险投资的一系列办法,包括《鼓励企业对外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政策》、《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股份代办系统进行挂牌的暂行办法 》、《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的暂行办法》等。”

    “比如,根据政策,对于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费用补贴最高额度可到700万,加上西安市的280万奖励,总共可以拿到1000万,与以前区别在于,以前是上市以后奖励,现在是在上市过程中给你抵了费用,以前是奖励在后,现在是鼓励于前,打消了企业对于上市成本的过多忧虑。”他说。

    贾新昌表示,高新区不惜代价,从财政里拿出钱,鼓励企业上市,既鼓励国内上市,也鼓励国外上市,不但希望企业上市,还希望企业走向国际化,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0年,区内有一百家上市上柜企业,这样的话,整个区域的经济会出现很强劲的活力和动力。

    “在上市的基础上能带动大量的海内和海外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进入,上市背后隐含了很多东西,包括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高端人才引进、市场的拓展、企业的规范运营和整个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贾新昌这样形容上市的意义,"牵住这个牛鼻子,就能带动整个生产要素,让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整合、重组,从而得到提升。”

    对于成立创业引导基金(母基金)的做法,贾新昌形容,拿钱是给投资人信心,就像买千里马的骨头,表明政府愿意与投资机构一起承担风险,他说,“最好的情况是政府不拿一分钱,而风险投资能活跃,但是政府的姿态一定要摆好。目前,合作基金已经谈了五六家了,进展顺利,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上半年已经投到区内的基金有10多个亿。”

    创造条件引进金融要素

    对于二级市场的低迷会不会影响高新区上市战略的问题,贾新昌认为不会。“前几年,内地二级市场上市情况很不好,而我们每年有10家企业上市上柜。内地市场这条路通的时候,我们坚定走的,内地走不通时,我们还可以走境外。我们与香港联交所,以及东京证券交易所、伦交所、新加坡交易所、纳斯达克、韩交所等每年都有互动活动,而且很频繁。”他说,“不管是境内境外市场,如果路走得通我们就加大步伐走,走不通我们把储备做好,一旦通了我们立即就走。”

    不同市场的上市资源储备,贾新昌也表示准备得很充分,“中小板、创业板、甚至将要开的新三板,都有企业资源储备,形成梯度。我们每年都有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的相应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高新区将银行团队、风险投资团队、券商团队和担保公司的团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之间不断沟通,从而把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基本都挑出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上市氛围。

    “环境好了,大量中介机构就进来了。比如高新区里有海内外银行的21家支行,企业的情况他们掌握的比我们还好;风险投资也需要募集资金,银行也希望风险投资进入他们的优质客户里,我们只需要把他们连在一起。政府力求把保障措施和环境做好,金融的不同因素自然会在里面交融,交融后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贾新昌说。

    “创业板推出应趁早”

    对于创业板的问题,贾新昌认为,早推出创业板比晚推出好。“如果再晚推出,大量的科技企业资源会流失到海外去。中小科技企业是支持自主创新战略的最重要力量,国家可以搞研发,但是后续力量能否跟上,取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不能支撑自主创新战略,再不推出,资源就会外流。”他指出,“更可怕的是这些企业发展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创业板没推出来,创业投资没有出口,影响基金投资积极性,企业发展也后继无力,我们培养的一些新兴产业可能会逐渐萎缩下去,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对于创业板的储备资源,贾新昌表示,一方面由于创业板正式规则没出来,另外因为商业上的考虑,不便去谈具体的数量和名称。“证券市场竞争激烈,我们说了非常好,但是对企业和区域竞争来说不是很好,不过,有一个可衡量的现象是,全国各大券商在这里都有业务,西安高新区的企业资源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与深交所谈了很长时间,一直在积极准备,一旦推出创业板,我们在全国高新区里还是可以的。”他说。据介绍,陕西证监局备案企业几乎全是高新区的,省市的金融办都把重点放在了高新区。

    不过,来自西安市金融办的最新统计则显示,有8家企业已完成在省证监局辅导备案,分别是西安环球印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通源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通达果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坚瑞消防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另外,还有其他45家企业的拟上市融资计划已经在西安市金融办备案。这中间绝大部分属于高新区企业。

    据高新区内部人士介绍,还有像三茗科技公司、宝德自动化技术公司、高科理化技术公司、北村精密机械公司和四联智能技术公司等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也是上市的优质后备资源。

    陕西省给高新区的短期目标是,到2010年,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知识产权达到2万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年均26%,全区营业收入达到3700亿元,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 信息源自:上海证券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