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在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外语界的当务之急是:从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实际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外语教育目标和加速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目标出发,合理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最新理念和先进模式,不懈地探索并最终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实施体系和外语教育评估体系。
中国外语教育30年的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突飞猛进,其基本特点可用十六个字概括:持续升温、飞速发展、成就巨大、问题犹存。1970-1978年,即我国高校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至恢复高考的八年间,外语学习是工农兵学员的专利,而目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亿学生在学习外语;过去,语种很少,主要开设联合国除汉语外的其他通用语种和少量的非通用语种。现在大学里开设的外语语种达45个,更重要的是每个语种的教学点大量增加:如,英语达900多个,日语有300多个,西班牙语有50多个。非通用语种进入新世纪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学点布局不断拓展,已在全国建立了9个本科教学基地。根据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国家重点扶植的非通用语种教学点将达到30多个。同时,以外语为背景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也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的英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已达到200多个,外国语言文学的博士点(包括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已有40余个。可以说,在外语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得到拓展,从以前单纯强调阅读能力转化为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外语教育改革:六个方面的显著成就
外语教育由六大要素组成,即教师教育、大纲设计、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育手段和测试。3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师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过去,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外语教师自身以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得外语教师与外语教育研究者的角色合二为一,也使得外语教师从外语教学法的理论高度解决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成为可能。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学要求新进外语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很多211工程院校要求新进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师资的继续教育也极为重视,每年均举办涉及各个语种的外语师资培训。教育部组织师资培训的重点不是单一地传授专业理论,而是选拔一部分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探讨。
二是大纲设计的改革。从一支粉笔、一本书到一个体系。教学大纲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规范,也是教学法的直接体现。一份较为完整的教学大纲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目的、培养的能力、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顺序、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以前我们教外语,无论哪个语种,基本上没有教学大纲。一支粉笔,一本书,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随机性、随意性很大。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不仅制定了教学大纲,而且还就大纲的内容组织了宣讲,对各校实施大纲的情况予以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大纲进行了反复的修订;对每个专业学生所修学分数量、课程安排、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各个学校的外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对语言教学的认识也日益加深,语言教学法得到不断的拓展,在课堂实现的方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