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中国接受了两次不同寻常的“大考”,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举办奥运会,中国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两次“大考”也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这笔财富该如何继承?如何用于教育青少年?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正在思索的问题。
一次地震灾害让全国人民心靠得更近、手挽得更紧;一场世纪盛会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空前的凝聚力不会因为奥运会结束、抗震救灾进入恢复重建阶段而减弱。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即将启动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各地将组织中小学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多种教育资源,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新学期即将到来,“大考”过后的开学第一课上什么?9月1日,我们会看到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通过电视共上安全课的场景。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安全教育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将于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众多奥运冠军、体育界人士将与来自四川灾区的孩子们对话、做游戏,讲述自己拼搏奥运的心路历程,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应急避险教育深入人心。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新学期必须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也是成年人应补的一堂课。笔者认为,这次大地震在加强学校和师生安全问题上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生命教育和灾难教育必不可少。只有平时学会避险自救,危急关头才能“用知识守护生命”。二是平时抓安全,震时能减灾。笔者曾在四川安县采访,该县学校之所以在地震时人员伤亡较少,甚至出现媒体所称“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关键因素是平时的安全教育到位,安全工作做到了常规化、制度化。新学期伊始,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普遍重视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安全措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据报道,教育部确定了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教师节期间,教育部将召开“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典型表彰大会”,表彰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组织各地开展慰问四川、甘肃和陕西灾区教师的活动。
汶川大地震过去了3个多月,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英雄教师,仍像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耸立在人们心中。他们的英雄壮举演绎了伟大的师德、无私的师爱和不朽的师魂;他们在生死关头保护学生的英勇献身精神、危难时刻奋力抢救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大灾面前迅速投身校园重建的自强不息精神,值得广大师生持久学习,也是地震过后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此次开展的学习英模教师活动将成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契机,将进一步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