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
点击次数:7886 发布时间:2008-8-22 11:46:53
为了推动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咸阳和科技强市,根据国家、省科学技术“十一五”规划、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咸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对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纲要。 一、“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十五”期间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1、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000多项;列入国家级计划的50多项,省级计划160多项,市级计划700多项;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5000多项。培育了8个农作物新品种、98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等重要科技成果。还有一批成果具有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市科技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共有515项各类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175项,全市专利申请量超过1200件。 2、科技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十五”期间,多数应用型科研院所成功地进行了企业化转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高新区、科技园和聚集区进一步发展,搭建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市已建立15个企业研发中心、13个重点实验室、16个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多个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了我市科技进步、创新和服务能力。 3、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十五”期间,我市努力培育和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据统计,全市科技人才总数已达到21.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2万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0多人,市政府出台了《充分发挥中省驻咸单位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决定》及其它吸引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措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4、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提高。“十五”期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标志性设施——数字化咸阳建设工程正式起步,并进入国家级示范工程行列,宽带城域网、信息交换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形成,与此相关的26个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些已见成效,为信息技术在我市各行各业的应用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启动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12345”工程,以机械、电子两个行业为示范,辐射带动食品、纺织、医药、果业等行业信息化,建立了市区和工业基础较强的四个示范县(市、区),陕西柴油机厂等66户企业进入省级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三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加速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5、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效果。全市共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42个,其中一些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700户,年技工贸收入达54.3亿元。建立了5个星火计划密集区,4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一大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二)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科技体制改革虽不断深入,但仍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象,致使科技力量分散,科技资源利用率低,尚未真正形成有利于创新、竞争、激励新机制。 科技投入不足。投入总量低、投入方式单一,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没有形成,造成科技成果少、质量不高、转化率低,科技资源集合和整合不够,科技工作与地方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慢,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够。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全市性科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尚未真正建立,制约着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科技成果推广信息服务系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转移和技术支撑服务基地、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发展不充分,科技和经济缺乏有机的结合,制约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线,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咸阳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咸阳。 (二)总体目标:“十一五”末,基本建立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建立起科技信息畅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知识经济先导作用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具体目标如下: 1、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新水平。“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2%以上;到2020年达到60%以上。 2、科技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十一五”末,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市、县(区)科技三项费达到同级财政预算支出1.5%和1%以上,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企业达2%,大中型企业达3%,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到2020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建立起一支具有足够数量、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末,全市科技人才的总人数争取达到25万人,2020年达到30万人。科技队伍的专业及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一个专业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科研、开发和推广相配套的科技人才体系。 4、基本建立起具有我市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末,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研发与产业化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企业孵化平台为主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十一五”期间,每年应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专利申请数达到500项;到2020年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5、科研开发力量进一步增强。到“十一五”末,科研机构总数增加20%,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15家以上,人均装备水平达到10万元/人,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服务平台争取达到10项。到2020年,主要行业的科研装备要达到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 6、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十一五”末,在全市范围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累计开发新产品400项,实现产值300亿元,高新技术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40%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值、出口额比重达到50%以上。 7、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发展农业。“十一五”期间,向农业和农村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和农牧优良品种100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100个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体系,农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8、全面启动实施“6个1”科技创新工程。在10个重点领域,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培育100个科技创新项目,实施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培育100个重点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10个企业研发中心,建好10个科技园区。到“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基本全部达标排放,中水利用率达3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工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提高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相结合,力争在关键行业的重点领域实现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工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1、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电子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建立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建设,配套加快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IT产业链生产基地建设。 加大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力度,加快液晶、等离子关键技术的攻关,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积极开发新型显示器、荧光粉、低玻粉、新型偏转磁芯、偏转线圈、覆铜箔层压板、广播电视通讯设备、表面贴装元器件、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片式元器件、晶体元器件、电阻器、电容器、红外探测器、功能陶瓷、钛酸钡陶瓷材料、广播发射机、机顶盒、无线编码遥控器、隔离式安全栅、稳压电源、电子热熔胶、高档包封材料等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努力开展集成电路、光电集成、新型电子元气件、电子零部件、显示器专用配件、传感器、各类软件和专用控制装置等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业以及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以ASP平台等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信息服务企业群体,从而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的先导产业,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强大后盾。 2、装备制造业:以技术创新为先导,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加大信息技术向装备制造业的渗透、扩散和改造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产品与装备制造业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集成,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设备成套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对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推广应用。 依托我市的优势和特色,重点打造纺织机械、包装印刷机械、石油机械、食品医药机械、航空机械、建筑机械、陶瓷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 发挥我市在铸造、锻压、热处理、机加工、铆焊、电镀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和改变我市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种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重点抓好船(陆)用柴油机、GA710系列喷气织机、喷水织机、丝织机、柔版印刷机、自动称量包装机、节能风机、空压机、数控工具磨床、特种钢丝绳、钢管、VE泵、工业窑炉、石油钻头、抽油泵、大覆面真空覆铜板层压设备、数字化牙科综合分析治疗仪器、陶瓷柱塞泥浆泵、混凝土泵站及自动化系统、热力流量计、新型电力器件设备、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等产品以及离合器、高速选纬器、直线导轨等零部件以及各种电子、造纸、陶瓷、炼焦、粉体材料、人造板、食品等成套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 3、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技术产业:加强中药现代化提取、分离、纯化、精制过程中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和新设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加大中药新处方、新品种、新剂型、制剂新辅料和透皮、缓释、控释、靶向、定位、微囊等新型给药系统制剂的研究开发力度。 重点支持中药新药、生物制剂、医药辅助材料、保健品、兽用药等产业的发展。抓好α/β环状糊精衍生物、淀粉及变性淀粉、异麦芽低聚糖、蚓激酶、枯激酶、薯蓣皂素、大豆苷元胶囊、苦瓜素、血立止冻干粉针剂、参龙宁心胶囊、妇必舒胶囊、脂康胶囊、复方仙术胶囊、果葡糖浆、氨基酸、蛋白质粉、缮食纤维素、多肽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充分利用科技新成果,积极开展国家二类新药或确有独特疗效的三类新药研制、天然药物箤取工艺、新型药用辅助材料、新型给药方式剂型、新型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发。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医药产品,延长生物医药产业链。 实施中药现代化。建立中药农业、中药研发、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与生物医药相结合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制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业内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 4、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以电子信息与光电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新材料及制品的研发为重点,围绕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成型加工技术、以及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科学评价、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研究等,开展技术攻关。 以现有产业技术为基础,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高性能产品,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品,形成产业链。在多晶硅、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稀土永磁、烧结磁、软磁体、炭/炭复合材料、电磁綫、铜材、脂肪酸、人工晶体、环氧树脂、尿荃树脂、玻璃纤维、特种橡胶、超细粉体、纳米碳酸钙、石墨制品、改性聚丙稀等领域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兴产业。 5、能源化工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的问题。为我市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依托我市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展煤化工、煤、气、电转换和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应用综合放顶采煤技术、矛杆支护技术、煤层瓦斯整治技术、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根据我市原油加工、甲醇等石化建设的需要,重点开发甲醇、乙烯等石化产业链相关技术和产品。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发,开展地热能、水力发电、煤气层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可充锂离子电池组及相关产品、燃料电池和热电转换相关技术研究。 化工产业围绕基本化学原料、化肥、化学农药、油田化学品、专用精细化学品、橡胶等领域,在甲醇、二甲醚、碳酸氢胺、硝酸胺、野燕枯、噻本隆、炸药、皮革助剂、纺织助剂等方面形成优势产业。 6、纺织服装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科技和产业优势,围绕高支精梳纱、高档纺织面料、重要产业用纺织材料、功能多元化纺织材料,开展新型纤维复合、纺织工艺、服装工艺和纺织工业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重点利用生物工程、化工技术对非纺织原料的纤维进行处理,开发高性能人造纤维,提高染整加工技术水平,开发棉、毛、麻等天然纤维防缩抗皱免烫等功能性整理技术及产品。 积极发展服装产业。在生产工艺上加大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应用力度,推广变频调整技术在服装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推广电脑分色制版、数字喷墨印花、激光剪裁等,提高行业装备技术水平。 7、建材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建材资源和科研的优势,以节能、降耗、环保为核心,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开发高标号水泥、彩色水泥、特种用途水泥、特种玻璃、玻璃纤维、钢构材料等新产品。以高标号水泥、无碱玻璃纤维、浮法玻璃为龙头,推广应用新型包装技术、散装技术和添加粉煤灰技术。加快发展空心砖、砂石矿渣、粉煤灰墙体材料及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以及陶瓷空心砖、广场地面砖、陶瓷切片等新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8、食品产业: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展食品工业原料品质改造、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及成份快速、精确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推广应用食品工业节能新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以及方便食品,提高畜、禽、肉、蛋、果、蔬制品和粮油食品的科技含量。 开展微生物发酵技术和专用酶技术产品,加大天然产物有效成份分离提取技术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我市食品工业发展。 (二)农业: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重点围绕解决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开展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农产品安全以及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着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种植业:继续加大优质、抗病、高产粮油新品种选育、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主要农作物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充分发挥我市在遗传育种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水地小麦、旱地小麦、强筋小麦、杂交小麦、优质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高产玉米、粮饲兼用玉米、专用型玉米、脱毒红薯等方面取得新的科技成果。 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水平。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开发烟草、薯类、杂粮类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生产技术。加大对良种统繁统供、种籽包衣、精量播种、规范栽培、地膜栽培、间作套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病虫测报防治等适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2、果业:以发展优质苹果、梨、桃、杏、李、葡萄、石榴等鮮食水果和核桃、枣、柿子等干杂果为重点。加强对红富士苹果、酥梨、红地球葡萄等现有主栽品种的优化,加强对澳洲青苹、日韩新品系梨等新品种、特色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果品技术水平。 重视做好果品的采摘、精选、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加工、运输等新技术研究,延长货架期,提高经济效益。加强规范化科学化栽培技术、无毒苗木培育及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果树早期落叶病、腐烂病、介壳虫防治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断提升果园科学管理水平。 3、蔬菜:继续加大对蔬菜、花卉、食用菌、瓜果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对保护地栽培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测土施肥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病虫测报防治、储藏运输和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无公害栽培检测技术研究,为发展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提供科技支撑。 4、畜牧:加强畜禽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加强对秦川牛、关中驴、关中黑猪等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加大对荷斯坦奶牛、黑白花奶牛、布尔山羊、莎能羊、苏门达尔牛、英国短角红牛、长白猪、大约克猪、洛克猪、新罗曼鸡、哈伯德鸡、哈白免等优良品种的推广。 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瘦肉型猪多元杂交育肥技术、笼养鸡综合配套技术、肉牛快速育肥技术、肉羊杂交改良育肥技术、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优质高产饲养技术、饲料配合技术、疾病防治技术、草业以及畜禽现代化屠宰加工技术等的研发和利用。 5、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开展林业、水利、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筛选和集成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措施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方田林网和沟坡水保综合开发。 6、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化耕作、播种、喷药、施肥、排灌、收获、秸杆利用等方面以及在果业、畜牧业、农副产品烘干、存储、加工等领域,加大各种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7、农业气象:继续开展暴雨、冰雹、大风、寒潮、连阴雨、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规范预报预警业务,扩展预报服务的范围。继续开展人工防雹、增雨等人工干预天气及火情、旱情、农作物产量、生态环境等动态监测和天气预报数据的科学应用等方面的研发。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开展因地制宜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公共事业发展,民主管理等模式的研究,建设示范点,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社会发展:重点抓好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和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全市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医疗卫生:以安全可靠、疗效显著、降低费用为目标,积极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推广、研究应用新的医疗卫生技术,不断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加大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突发病、疑难病、多发病、罕见病等的诊治技术攻关。开展对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和诊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大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大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技术、中医诊疗技术整理、挖掘与再开发研究,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加大适合我市种植道地中药材品种筛选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2、计划生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研究推广适合广大农村计划生育的节育技术、优生优育技术,开展出生缺陷预防技术及生殖道感染干预技术研究,提高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水平。 3、城乡建设:开展对城市长期规划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规划设计、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发展、老城区改造、历史文化设施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和综合环境治理、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和小城镇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建筑设计、建筑质量监测、建筑施工、新型建筑材料、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4、交通运输:开展公路交通网规划、勘测、设计,道路施工、监测、维护、管理及提高沥青混凝土使用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合理交通布局,建设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 5、资源开发: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矿产、土地、野生动植物等为重点,开展资源调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6、环境保护:开展城乡大气、水、土地、生态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加大对各种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工业废气、各类污水、城市垃圾等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环保技术产业。 7、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科技进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快信息宽带网络、城域网、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UGIS\GPS\RS信息系统和基本数据库,为数字化咸阳和各个方面的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发展“3S”产业和建立高新技术服务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8、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级参与省级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整合我市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具有咸阳特色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有关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为全社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9、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开展高新技术产品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探索建立科学预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和措施,保障社会公众安全。 四、保障措施 1、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和路子,努力推进学科融合、产业融合和产学研结合,推动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面向经济、按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主力。切实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按照现代科技发展呈综合化、整体化,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相互交叉、渗透、集成的特点,打破科技资源分割、力量分散、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局面,集成整合、化零为整,建立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运行机制和平台,整体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西安、杨凌的科技交流合作。 2、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制订完善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规定措施,不断优化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科技政策法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推进科技工作。适时制订和修订贯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普条例、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科技奖励办法,强化科技改革,鼓励创新人才成长,促进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咸阳等的市级配套规定措施。认真落实专利保护条例,积极引导和支持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建设创新咸阳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 3、培养一支宏大的、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促进有利于人才成长、集聚和发挥作用的良性机制形成,特别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使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科学化。不断开发现有人力资源,深入挖掘个人潜能,鼓励科技人员不断开拓创新,以多种方式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支持、鼓励企业对共性、关键性和前沿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逐步建立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扩大商业科技贷款的途径,增加科技贷款的规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良性循环体系。 5、加大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信息服务网、建立相关数据库,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企业孵化、工程化中试、科技风险投资、人才中介等相关信息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深入中小企业和农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纽带,联合科技评估、技术交易、科技风险投资、技术市场、专利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信息共享,构建技术交流、转移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技术转移服务环境,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投资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市场预测、经营与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整合社会、高校、科研院所各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中试基地、技术推广研究中心等,建立开放型技术中试基地,形成具有带动性和辐射能力的共性技术开发、推广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企业孵化服务体系,按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功能、产业区划,建设系统完善的孵化器服务体系,提高孵化能力,促进孵化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培训、科技示范、推广一体化的农业农村科技协会等农村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形成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同国内外科技机构的联系和协作,进一步实施西咸、咸杨科技同兴,吸引两地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在我市建立研发基地、科研教学、地方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基地。 6、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公民培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经常性的科普知识、科技知识传播,努力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新风尚。 7、加强县区科技工作。进一步重视县区科技工作,加大对县区科技工作的协调、支持的力度。开展县区党政领导履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支持县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促进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积极组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各类人才培训。 8、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把科技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工作制度,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科技活动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
—— 信息源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