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重庆市委将立即实施“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计划”,该市将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为全市处级以上干部进行包括经济管理等各种现代知识“充电”,此举动被当地媒体称为“干部回炉”。
为了建立开放型官员队伍、进而打造重庆开放型经济环境,重庆市委将领导干部“回炉”,可谓抓住了解决发展问题的“牛鼻子”——因为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人、在于制定和实施各种决策的领导干部——也是因为“干部回炉”如此地关键和重要,针对正在“回炉”或即将“回炉”的领导干部,笔者有了这样一个建议:“干部回炉”应该走“素质教育”路线。
笔者所谓的“素质教育”,首先就是人们常说的“缺哪里才补哪里”。在整个重庆的领导干部群体中,每个人的情况绝非完全一样。就是同样培训经济知识,但由于所受教育专业、层次、所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区别,领导干部们的基础水平相互之间都有差异——鉴于此,对领导干部们的“回炉”培训便不能搞千人一律,而应该针对其所在地域、其所从事的岗位、其在工作经历中表现出的缺陷,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地实施“素质教育”,以将“回炉”效果达到最大化。
此外,笔者以为干部“回炉”要实施“素质教育”,便是当以实用为要。“10年树木,百年树人”,相对于传统的培养人才周期来说,两年的时间或许太短;但对于重庆,对于这个在西部必须尽快崛起、必须加快发展、必须赶快跨越的中国最年轻直辖市,两年的时间又太长太长,因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不要说两年,哪怕就是一天、一个小时,重庆都是不能浪费和耽误的——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回炉”,应当利用有限的时间,授之以实用的技艺。换句话说,就是接受了“素质教育”式“回炉”的领导干部,绝不是“回炉”成了书呆子,而要成为可以立即投入经济社会大潮、能够为推进重庆快速发展驰骋和搏杀的“头脑型战士”。
之所以对“干部回炉”建议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区别于与之相对应的“应试教育”。众所周知,“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在一些所谓的“培训”中,组织者的目的不是在于培训了什么,而只是为了收费;参与者的目的也不是学到了什么,而只是为了“镀层金”,“拿个证”——不管是对培训的组织者还是培训的参与者而言,重庆领导干部的“回炉”培训,如果重蹈“应试教育”路线,其失败的意义绝非其“回炉”本身!
放笔至此,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干部回炉”应注重三个环节:一是“干部回炉”之前,应有针对“回炉干部”的周密分析和翔实的培训计划,绝不可以“大跃进”式的急率上马企图“一蹴而就”;二是对“回炉干部”当加强“回炉”监管,绝不可将学习提高的“回炉”办成了休息养生的“淬火”,将炼炉锻造的“回炉”办成了抹油抛光的“回锅”;三是对“回炉干部”的结果考核和评定,绝不以“结业证书”或“结业论文”为准,而是要看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在建设重庆开放型经济的一线上的实际工作业绩!
笔者在此大胆预见,重庆领导干部“回炉”培训走上了“素质教育路线”,重庆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之日便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