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分数"隐私化" 山东试扳"排名风"

--------------------------------------------------------------------------------
点击次数:2451  发布时间:2008-7-28 11:29:30

 

    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今年高考过后,山东把高考分数作为学生个人的隐私,只向学生本人和招生录取机构提供,其他机构和个人不能查询学生的高考分数,更不能以分数进行排名奖励。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以此抵制愈演愈烈的应试之风。

    高考分数成隐私考核升学率被禁止

    2008年6月24日,山东高考分数公布。与往年不同的是,查分的过程进行了加密,要输入身份证号码等验证码才能进入电话和网站的查询系统。早在分数公布之前,山东就发布禁令,要求高考分数只能提供给考生个人,禁止各地表彰奖励高考升学率,禁止有关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

    以往高考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都会把学生分数下发给市地教育部门,各地、各学校再依据自己的成绩排名次、论奖惩。“高考分数隐私化就是要打破各地、各学校之间排名的基础,釜底抽薪,治理应试之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

    山东一直是高考学生大省。为了考高分,本省各校应试手段屡屡创新,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为了高考,一切都让路”、“抓高考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

    2007年以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且选择高中阶段作为突破口,加强高考信息管理,实行高考分数“隐私化”只是破解高中应试教育难题的一个措施。

    变通获得成绩单10所学校受批评

    “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很多学校不炒作高考状元,不挂横幅了。”山东省淄博市一位高中老师对记者说,高考之后他特意到几所高中走了走,“门前什么也没有,以往早挂上‘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一’之类的大红横幅了。”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再担心被别人议论;一些老师也反映,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不用再为班级之间的排名而着急上火了。

    “往年,高考分数公布之前,总有几天紧张得睡不着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说,因为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老师排名,然后再按分数对教师进行奖惩。有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考上一本、本科上线率是多少等都是考核指标。“老师要想排名好,奖金高,就要拼命抓学生。学生考得好了,老师光排名奖就可得几万元。”她说。

    记者采访到的高中老师不约而同地表示,近几年高考升学率的竞争愈演愈烈,以分数高低排名次、定奖惩的做法在普通高中司空见惯。他们说,分数一直是政府考核学校、学校考核老师、老师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尺。许多地方甚至把升学指标分解到学校,升学率上不去,罢免校长职务。高考分数高了,地方政府脸上有光;学校社会声誉高,生源多,当然收入多,老师待遇也跟着提高。

    但要打破连接在高考分数背后的利益链条,显然并不容易。尽管有不得统分排名的“红线”,今年6月25日,高考分数公布后的第二天,高考状元的大幅报道还是占据了山东一些媒体的主要版面。同样是在这一天,山东省德州二中在学校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宣称学校2008年本科军检线及艺体线双过线人数“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并对高三“考得好”的班级和班主任进行了排名排队。

    事实上,山东一纸禁令并没有遏制住地方和学校追求分数、排名的冲动,攀比升学率之风仍然在暗中进行。一位高三教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教务部门早早地拿到了高考成绩单,跟往年没有什么两样。针对查分加密的措施,部分学校也有“应对之策”,在考前就采集了高三年级学生的身份证号,考后让班主任负责查分。

    7月9日,山东对包括德州二中在内的10所学校和3个市教育局进行了通报批评。

   “唯分数考核”教育是种不正确政绩观

    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无视禁令,仍然大搞高考成绩排名的事实,山东省副省长黄胜严厉地指出,他们主要是为炫耀和谋取政绩,是一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怪。

    也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分数“隐私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地竞争高考升学率的问题,当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过于急功近利,眼睛紧盯着高考升学率不放,以分数来掩盖其他的问题。

    张志勇认为,要打破学校之间对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必须推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走出“唯分数考核”的教育误区,这是治理应试教育的关键。

 


—— 信息源自:新华每日电讯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