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大学语文教材春秋乱战 语文教育迎来转机

--------------------------------------------------------------------------------
点击次数:3897  发布时间:2008-7-25 11:26:00

 

1867所普通高校使用100种语文教材,难免低水平重复恶性炒作

1000种,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专著数量。

7月21日,本报记者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询获悉,仅书名中含有“大学语文”的图书就多达759种。

据悉,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而教育部2007年10月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867所。

一位出版界人士说,当前使用较多的版本有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等。

纵观这些教材,有的偏爱工具性,有的侧重人文性,有的强调文学性,有的只选“好文章”。

新的教材还在不断问世。记者注意到,2007年出版的、书名中含有“大学语文”的图书就有63种,平均不到6天就能出产一种;2008年已有10种面市。

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步高指出,大学语文教材已从10年前的“西周时期”——一家独大,垄断市场,发展到“春秋时期”——诸侯混战,乱成一团。希望“战国时期”——诸强争雄,各有千秋,尽早来临。

他指出,当前教材版本众多,良莠不齐,令高校无所适从,且多数无特色,有的甚至大量“克隆”别人,并无参考价值。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教授指出,教材建设应该提倡多元,互补交流,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有序进行,避免低水平重复,反对恶性炒作。

从“妾身不明”到课堂人满为患 “大学语文”危机中迎来转机

虽然“大学语文”的生存环境依然恶劣,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却从中看到了希望。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陈洪教授强调,从国家的高度强化高校语文课的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成了一种国家导向性的政策,这样,课程就有了转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教育部相关部门随即也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表态,“在普通高等学校,推进‘大学语文’课建设”。

陈洪认为,国家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语文”的关注,再加上社会舆论广泛跟进,形成了有利于课程建设的氛围,标志着“大学语文”生态环境的改善。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

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副主任徐挥说,最近3年来,“大学语文”课程逐渐得到重视。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数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在过去,语文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我国高校的语文课程几经沉浮。30年来,课程忽冷忽热,“始终处于‘妾身不分明’的尴尬地位”,陈洪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导下,“大学语文”复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语文课时减少甚至取消,90年代前期,因国家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开课院校又有所增长。但呼吁取消“大学语文”的声音一直存在。

南开大学教授李瑞山对这段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概括是:教育理念根本缺位,课程性质定位模糊,课程目标左右摇摆,教学手段因循守旧。

如果没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总比例可能会继续下降。在一份针对2004~2006年264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5%的学校课时和以前差不多,37%的学校增加,58%的学校减少。

高职称和高学位教师数量也有所下降。2004年全国高校语文师资中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为10.78%和39.92%,而2006年仅为9.10%和36.99%;2004年博士比例为 15.41%,2006年仅为13.01%。

不过,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志强说,参加今年母语高等教育研修班的学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有所回升。

语文地位的变化就要求语文课堂也“活”起来。

一次,周志强老师讲到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着重强调了“恪”字的特殊读音,却解释错了原因。当晚他来到“私塾”,顿时目瞪口呆:学生们已把“恪”字发音确切来历的大量佐证都整理出来了。

“多媒体的冲击,读图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在年轻人感兴趣的氛围里授课。”李瑞山说,网络“众目睽睽”之下,写作者也就没必要摆出一副“作文”的面目,而是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

作为“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活动,南开大学2007年年底办了一次网络写作竞赛,特别邀请了许多理工科学院的院长颁奖。

让这些院长尤其惊喜的是,多数获奖作品出自一向被视为更对语文缺乏兴趣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之手。

青年教师冯大建博士还记得他的第一堂课。“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

而现在,李瑞山教授在南开另设了一门“语文高级素养”选修课,作为“大学语文”的后续课程。这门选修课每个学期都人满为患。它的“生源”,主要是修完语文课又意犹未尽的学生。

“这说明经过我们的努力,同学们对语文不反感了。”

 


—— 信息源自: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