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清华大学以降低60分的形式破格录取湖北“90后少女作家”蒋方舟,打破了以往自主招生只降20分的惯例,也终结了舆论连日来对该不该降60分录取的争论。
7月13日,媒体报道,湖北女孩张孟苏因在武大招生咨询会上乐于助人而被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破格录取,并获4年共20万元的奖学金。消息传出,舆论高声叫好,盛赞新加坡录取人才的不拘一格,痛批国内高考的分数至上。
仅仅过了两天,这一事件便被指漏洞百出:新加坡没有叫“政府理工大学”的高校;新加坡理工学院实行三年制,不可能有4年奖学金;新加坡所有5所理工大学均表示未录取张孟苏;张孟苏办理了出国护照,但申请理由为“自费留学”,等等。
7月18日,在媒体的连续追问下,事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破格录取”张孟苏不是什么理工大学,而是新加坡的一个留学中介机构。显然,“通过中介去自费留学”与“被政府理工大学破格录取”之间,相去甚远。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蒋方舟的“破格录取”确凿无疑,张孟苏的“破格录取”并非属实,可公众“抑蒋扬张”的倾向却十分明显。十天前,清华大学主动透出了准备降60分录取“少女作家”蒋方舟的消息。令清华意外的是,这次“首吃螃蟹”之举非但未能赢得多少叫好,反而遭致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以致让人怀疑公众是否赞成改革分数至上的高考制度。
可是,当张孟苏因乐于助人被新加坡高校破格录取见报后,舆论却“一边倒”津津乐道,高声叫好。即便后来的发展证明“破格”并非属实,媒体也没有深责张孟苏,而是强调新闻的真假无碍人们对改革高考分数至上的呼唤,“力挺低分女生只为表达不满”、“假新闻同样蕴藏改革先机”,即是这种声音的代表。这表明,“公众是否赞成改革分数至上的高考制度”这一问题是个假问题:公众改革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呼唤由来已久。
既然这样,蒋方舟也是“破格录取”,却为什么未能获得“一边倒”的叫好?原来,“少女作家”尽管却有作品问世,才华杰出,但其母亲本身也是知名作家,家势强盛,加之破格录取过程缺乏公开、透明,公众发出质疑后清华也未能出面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难免让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少女的作品是否有其母亲的“功劳”,破格的过程有没有“猫腻”,是否公正公平?相反,新加坡的廉洁和诚信世界闻名,他们的破格录取却让人放心、相信。
“真假破格”的不同遭遇给当下高考改革许多启示。近年来,改革一考定终身、分数至上的高考形式,不拘一格让各种偏才、怪才同样够脱颖而出,已成共识,以自主招生、分省命题、“3+X”为代表的高考改革也代表了这种方向。但人们担心的是,诚信制度不健全、高考录取不透明,如何做到既不拘一格录人才又公平、公正?要知道,即便现在的高考组织如此严密,舞弊事件还是未能杜绝;尽管按1:1.2投档的规定只给了高校20%的机动权,可因其产生的舞弊事件也时有耳闻,假如真的废除分数至上,废除统一高考,高考的公平公正又该如何保证?因此,对关心高考改革的人们来说,不仅要关心高考为何应该改革,更要关心高考该如何改革,关心如何找到一个比现行高考更好的“替代品”,以改进我国的人才选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