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 诸城特殊教育不“特殊”

--------------------------------------------------------------------------------
点击次数:4182  发布时间:2008-7-23 11:28:20

     于丹萍曾是山东省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初一年级的一名残疾学生,现在她转到密州路学校与正常孩子同班上课。在这里,双耳残疾的她不仅可以与正常孩子交流,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像于丹萍一样,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孩子都享受到了这种“融合教育”。

  为了达到让残疾孩子回归主流、融入社会,与健全人和谐共处的教育目标,近年来,诸城市打破特殊教育学校原有办学模式,通过开展学校结对、健残融合、随班就读等形式,让残疾孩子到普通学校与正常孩子一样进入课堂,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让残疾孩子感受到普通教育的阳光,增进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的接触交流,构筑起以特教学校为示范、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据诸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王树强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参与“融合教育”的学校达到11所,参与师生达1000余人次。

  记者在诸城市密州路学校看到,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9名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在这些孩子中间,除了个别学生有肢体语言表示外,似乎看不出他们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据介绍,由于学习接受程度的不同,这些残疾孩子一般是插入普通学校低一级的班级上课,除语文、数学等文化课需要沿用原有的教材,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普通学校固定教室完成教学外,其余的课全都与正常孩子一起进行。同时根据教学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还为孩子们共同制定了课程计划,采取普通学校教师主导课堂,兼顾健残学生,特校教师旁听辅助指导残疾学生的方法,消除残疾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为保证教学效果,充分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教师还根据残疾学生的缺陷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的设置、作业的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基本内容抓住不放、教学要求有所区别、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教学环节时时不忘补缺”的目标,既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补差,又注重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激发了残疾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对提问、教学方法、练习、评价、作业科学分层,课堂上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类教学,一方面让正常学生“吃得饱”,另一方面让残疾学生“吃得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特殊教育学校孩子参加融合教育不同,在诸城市辛兴小学,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进入学校随班就读。在一间30余平方米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了学生于鹏。这个双耳失聪的孩子,正在玩着一种叫做“木脑袋”的智力开发玩具。该校教师王金祥说,这些孩子是在进行课后辅导,针对文化知识与正常孩子接受能力的差距,每天的文化课结束后,学校都会组织如文化补习、缺陷矫正、智力开发、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以利于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在这里,小于鹏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发音,而且他现在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也很优秀。

  据了解,为提升残疾孩子学习文化的能力,诸城市还利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开展健残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的学校中,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后辅导。

  该市划拨专款对残疾儿童进行补助和救助,鼓励残疾孩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学习。2008年,该市用于免除413名残疾儿童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的资金达76.8万元,人均1860元。

  如今在诸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走进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走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常的现象。课堂融合、主题活动融合、志愿者服务等各种集体活动在感动着每一个群体。受益的不只是残疾学生,在与残疾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中,健康学生也从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密州路学校学生臧秀荷告诉记者:“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虽然他身有残疾,但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身上特有的执著精神和坚强毅力。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没有歧视的概念,有的是互帮互助的友谊,这样的友谊将永远温暖我们的心。”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