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萍曾是山东省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初一年级的一名残疾学生,现在她转到密州路学校与正常孩子同班上课。在这里,双耳残疾的她不仅可以与正常孩子交流,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像于丹萍一样,诸城市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孩子都享受到了这种“融合教育”。
为了达到让残疾孩子回归主流、融入社会,与健全人和谐共处的教育目标,近年来,诸城市打破特殊教育学校原有办学模式,通过开展学校结对、健残融合、随班就读等形式,让残疾孩子到普通学校与正常孩子一样进入课堂,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让残疾孩子感受到普通教育的阳光,增进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的接触交流,构筑起以特教学校为示范、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据诸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王树强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参与“融合教育”的学校达到11所,参与师生达1000余人次。
记者在诸城市密州路学校看到,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9名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在这些孩子中间,除了个别学生有肢体语言表示外,似乎看不出他们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据介绍,由于学习接受程度的不同,这些残疾孩子一般是插入普通学校低一级的班级上课,除语文、数学等文化课需要沿用原有的教材,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普通学校固定教室完成教学外,其余的课全都与正常孩子一起进行。同时根据教学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还为孩子们共同制定了课程计划,采取普通学校教师主导课堂,兼顾健残学生,特校教师旁听辅助指导残疾学生的方法,消除残疾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为保证教学效果,充分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教师还根据残疾学生的缺陷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区别不同的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的设置、作业的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基本内容抓住不放、教学要求有所区别、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教学环节时时不忘补缺”的目标,既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补差,又注重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激发了残疾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对提问、教学方法、练习、评价、作业科学分层,课堂上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类教学,一方面让正常学生“吃得饱”,另一方面让残疾学生“吃得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特殊教育学校孩子参加融合教育不同,在诸城市辛兴小学,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进入学校随班就读。在一间30余平方米的教室里,记者见到了学生于鹏。这个双耳失聪的孩子,正在玩着一种叫做“木脑袋”的智力开发玩具。该校教师王金祥说,这些孩子是在进行课后辅导,针对文化知识与正常孩子接受能力的差距,每天的文化课结束后,学校都会组织如文化补习、缺陷矫正、智力开发、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以利于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在这里,小于鹏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发音,而且他现在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也很优秀。
据了解,为提升残疾孩子学习文化的能力,诸城市还利用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开展健残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的学校中,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后辅导。
该市划拨专款对残疾儿童进行补助和救助,鼓励残疾孩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学习。2008年,该市用于免除413名残疾儿童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的资金达76.8万元,人均1860元。
如今在诸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走进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走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常的现象。课堂融合、主题活动融合、志愿者服务等各种集体活动在感动着每一个群体。受益的不只是残疾学生,在与残疾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中,健康学生也从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密州路学校学生臧秀荷告诉记者:“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虽然他身有残疾,但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身上特有的执著精神和坚强毅力。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没有歧视的概念,有的是互帮互助的友谊,这样的友谊将永远温暖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