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课是传道授业解惑,讲授的是学问学术,自然要条分缕析、严肃缜密、引经据典、言之确确、慢条斯理、细细道来,难免沉闷枯燥乏味,令许多学生感到失望是在所难免的。
——邱本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当然要高度重视教学,但怎样才是高度重视教学却值得研究。反观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我认为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一、以为上课越多就越重视教学
大学教学需要一定的课时量,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全面系统严格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许多学校都明确规定并要求每位教师要完成一定的课时量。但这不等于说上课越多就越重视教学。
大学生在生理心智、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具备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学习能力,没有这种学习能力不可能成为大学生。所以,教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越来越少,以至于学生能够不教而会、无师自通。如果教师上课越上越多,使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以至于只能通过教师上课去获取知识,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失败的。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并具备自学能力,那么教师上再多的课也不可能使学生好好地学习,自己不学习的学生是谁也教不会的,是无论教师上多少课都教不好的。
现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去安排自己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能同时学习不同的知识,这才是大学。因此,学习千万不可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特定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限制,难免整齐划一、循规蹈矩,缺乏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所以,自有学校和教育以来,教学方式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
尽管教学总是相提并论,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应充分相信学生,是否要教课以及教多少课应由学生来决定。如果学生不需要或不愿听,教师就应少讲或不讲。而且,教师给学生上课太多,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自由就大大减少了,这不利于学生自学成才。大学应给予学生最充分的自学时间和自由。
大学教学的使命是发现学生的天赋、兴趣并加以培养。一旦发现学生没有兴趣和天赋,就不用多讲,因为学生没有兴趣和天赋,教师多讲也没有多大用处。而一旦发现学生有兴趣和天赋,教师也不用多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天赋是自学的基础。而发现学生的兴趣、天赋用不着上太多的课,学生在自学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天赋,因此,与其要教师多上课,还不如让学生多自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而且,学生被动接受的东西往往忘得很快,但主动学到的东西常常记忆深刻,甚至终生难忘。
二、以为教师满堂讲授才是重视教学
长期以来,大学教学都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许多学校规定教师上课必须讲够课时,不得迟到和早退。应该说这不可谓不重视教学。但不能因此而误以为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讲个不停才是重视教学,而教师讲得少、没有讲满课时就是偷懒、不重视教学。
教学是严肃神圣的事情,一般说来,教师讲课要少而精、精而好,只有当教师确实有话可讲,而且非讲不可的时候,教师才有讲课的必要。因此,切不可为讲课而讲课,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课,找学生当听众或者把学生当作诉说的对象而讲课。这样久而久之,会极大地损害学生对该学科甚至整个学科的兴趣,使其不再问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大学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反思、重构和更新,有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求解之中而没有正确或标准答案,教学作为探求真理的过程需要有不同的知识、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交流和融合,这些都决定了大学教学不适合教师满堂灌,不应让教师“唱独角戏”,不能“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应让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研讨。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角,应让课堂成为他们求知问学的天堂。
大学的使命也决定了大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只带耳朵听课的听众而是培养会动脑动手的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只会死记硬背地接受已有知识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不可简单地误认为教师课堂讲授得越多就越重视教学。
三、以为教授上课才重视教学
给学生上课并上好课是一切教师的天职。教授作为教师,是高职称的教师,当然要给学生上课并上好课,这样更有利于传授知识,给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教授不上课是失职,称之为教授也名不副实。但不能由此走极端,认为教授上课才重视教学,教授不上课就不重视教学。
大学教授的身份和职责是多重的,不仅要教学,还要科研。大学教授首先要搞好科研,科研是教学的基础,而教学是科研的传播,只有科研搞好了,才有内容可讲,才能把课讲好。只讲课而不搞科研的教授往往只是“教书匠”,只能充当别人的“喉舌”或者“传声筒”,照本宣科,有一说一,这样是讲不好课的。其实,在大学里也没有不讲课而只搞科研的教授,因为当他(她)们取得科研成果以后会有一种无可抑制的诉说冲动和交流要求,有讲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真知灼见,能言之有物,有经验可谈,这样就能把课讲好。所以重视科研才是真正重视教学。
现在许多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其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它们把研究放在教学的前面,如果不重视科研,不把科研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就不可能成为研究型大学,这也有违大学的本质和使命。大学是一个社会和国家知识创新的地方、科技发明的场所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并以之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因此,不重视科研的大学就没有科研成果、培养不出会科研、能创新的人才,它对社会和国家就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四、以为教师讲课好才有水平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应该把课讲好,把课讲好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和追求,没有哪位教师不想把课讲好,因为没有谁不想把课讲好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但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讲课不好的教师就一定水平差。教学水平不同于教学效果,不能用教学效果来评价教学水平。这是由教学的内容和性质所决定的。教师讲课是传道授业解惑,讲授的是学问学术,自然要条分缕析、严肃缜密、引经据典、言之确确、慢条斯理、细细道来,难免沉闷枯燥乏味,令许多学生感到失望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诚恳地告诫学生,听课必须沉住气坐得住听进去才能受到系统的教育、严格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大有收获,并将终生受益无穷。许多教学就得一本正经地苦教和苦学,没有捷径,也不好玩,这是基本的教学态度。
人的能力有所差异,有的人不善言辞,却长于科研,他(她)虽然讲课不好,但科研很好,这种人也是人才,同样为大学所需要,就大学的性质来说,甚至更是人才,更为大学所需要。如分析法学派创始人奥斯丁,当代最富盛名的思想家罗尔斯,又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沈从文、顾颉刚等人都不善讲课,但依然是一代宗师。因此,对于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比教学形式更重要,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口才,要用教师的学识思想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才是教学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东西。
上述四大误区危害甚大,我们必须努力加以克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大学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