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改革开放30年 常州教育勇立潮头成就瞩目

--------------------------------------------------------------------------------
点击次数:5269  发布时间:2008-7-7 11:51:0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常州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规模及整体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质量、教育效益显著提高,逐步构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更加雄厚、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

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常州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定新向新闻媒体介绍了常州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辉历程。

据介绍,"六五"后期,常州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相应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办好师范教育和改革发展成人教育"的教育事业发展方针,全面掀开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1978年建立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979年全市恢复职工培训,1984年基本扫除文盲,1985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993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199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98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市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2年100%的乡镇和99%的直属中小学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2003年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竣工,2007年金坛、溧阳、武进基本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高质量

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177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8.81%,比1983年的42.66%提高了56.1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高中41所、普通初中128所、普通小学234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3.39%,比1983年的87.9%提高了15.4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09%,比1983年的39%提高了60.09个百分点。省级优质中小学比例达50.62%、就读学生比例64.54%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38%(全省3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42年。

职业教育高水平

到2007年底,全市职业学校由1977年的7所发展到27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级职教示范专业33个,省优质职业学校比例73%以上、就读学生比例88%以上,在籍学生由1977年1203人增加到82614人,普高职高学生比由1977年的24.3:1调整稳定为1:1,职校生一次性就业率和中级工达标率分别在96%和98%以上,另有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学生1311人。

高等教育有特色

到2007年底,全市普通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发展到12所,建有23个硕士点、40多个本科专业、5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省部级重点学科达6个,在籍全日制大学生119131人,其中硕士生88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另有在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0546人。科教城发展日新月异,城内院校均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信息学院通过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评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赛共获团体或个人一等奖20余项。

社会教育有成效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近乎空白,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省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5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7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7个,共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500多家、年均提供各类社会培训达150万人次以上,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布会上,王定新认为,常州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全社会的支持,以及牢固确立了五种意识:确立机遇意识,坚持加快发展;确立创新意识,优化资源配置;确立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确立人才意识,提升队伍水平;确立开放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今后一个时期,市教育系统将继续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为推进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信息源自:中国新闻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