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常州教育勇立潮头成就瞩目
--------------------------------------------------------------------------------
点击次数:5269 发布时间:2008-7-7 11:51:0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常州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规模及整体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质量、教育效益显著提高,逐步构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更加雄厚、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
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常州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定新向新闻媒体介绍了常州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又好又快发展的光辉历程。
据介绍,"六五"后期,常州市委、市政府制订了"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相应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办好师范教育和改革发展成人教育"的教育事业发展方针,全面掀开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1978年建立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979年全市恢复职工培训,1984年基本扫除文盲,1985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993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199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98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市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2年100%的乡镇和99%的直属中小学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2003年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竣工,2007年金坛、溧阳、武进基本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高质量
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177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8.81%,比1983年的42.66%提高了56.1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高中41所、普通初中128所、普通小学234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3.39%,比1983年的87.9%提高了15.4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09%,比1983年的39%提高了60.09个百分点。省级优质中小学比例达50.62%、就读学生比例64.54%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38%(全省3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42年。
职业教育高水平
到2007年底,全市职业学校由1977年的7所发展到27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级职教示范专业33个,省优质职业学校比例73%以上、就读学生比例88%以上,在籍学生由1977年1203人增加到82614人,普高职高学生比由1977年的24.3:1调整稳定为1:1,职校生一次性就业率和中级工达标率分别在96%和98%以上,另有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学生1311人。
高等教育有特色
到2007年底,全市普通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发展到12所,建有23个硕士点、40多个本科专业、5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省部级重点学科达6个,在籍全日制大学生119131人,其中硕士生88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另有在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0546人。科教城发展日新月异,城内院校均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信息学院通过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评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赛共获团体或个人一等奖20余项。
社会教育有成效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近乎空白,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省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5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7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7个,共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500多家、年均提供各类社会培训达150万人次以上,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布会上,王定新认为,常州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全社会的支持,以及牢固确立了五种意识:确立机遇意识,坚持加快发展;确立创新意识,优化资源配置;确立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确立人才意识,提升队伍水平;确立开放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今后一个时期,市教育系统将继续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为推进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信息源自: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