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一分之差不能被录取 高考录取如何才算公平

--------------------------------------------------------------------------------
点击次数:3351  发布时间:2008-7-4 11:32:15

   这几天,不断接到考生和家长的电话,询问高考志愿填报和高考录取的有关事宜。

  有三个考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一个是江苏地区的考生,这次高考,特征分为329分,附加分为36分,投挡分365分,位列江苏考生前4万名,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为A+A+,根据江苏的录取规则,以特征分划分批次控制线,以投挡分作为投挡的依据,在报考具体批次、具体学校时看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其中一本高校最低要求为BB。虽然这名考生的投挡分完全可以报考往年江苏一本中的中下层次高校,而且,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很高,但是由于他的特征分比江苏划出的一本控制线330分,刚好低一分,因此,他几乎很难报考一本院校,只有等一本院校征求平行志愿之后降分录取。

  另一个也是江苏地区的考生,特征分考了373分,附加分为34分,投挡分为407分,排名江苏1894位,可是其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为1A1C。虽然这个学生的特征分高出一本控制线43分,而且投挡分排名很高,但是“1C”使这个学生上一个普通的二本高校也很难。

  还有一个是上海地区的考生,这次高考,理科考了466分,比理科一本控制线低一分,此前,这名考生参加了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获得了自主招生A档(即达到一本线即可录取)的资格,可是在高考中,由于数学发挥很不理想,比一本线低一分,失去了被这所学校自主招生的机会,也失去了上海本地一本高校录取的可能。

  “一分之差”不能被录取,这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会发生,这一分之差,代表了高考制度的“公平”———低一分也不能录取!但同时,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头之痛,这一分对于他们来说,命运可能由此改变。而“一个级别之差”把考生挡在高校大门之外,相对来说,却是新鲜事物。

  通过以上三例,不难发现,江苏地区所谓的“多元录取”,在实际的操作中,仍旧是一元标准,即分数标准,高考语数外三门分数,如果达不到批次控制线,即便投挡分不低,也难以被这一批次的学校录取。事实上,这种“多元录取”,不过是将五门高考科目,分解为前三门,后两门,且各自设立门槛,前者为分数门槛,后者为等级门槛,两个门槛均过,才有录取资格,对于这样的规则,其结果是明显的,以促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改革实际上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应试倾向———一个偏科的学生,会因为一门科目考得低或者一个C,失去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这比过去依据总分录取,更强调了全科综合发展,一分也不能低。

  而上海地区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改革,在降低志愿焦虑同时,从根本上说,是进一步增进了考生分数与学校的对应关系,加大了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按批次集中录取的方式没有改变,线上线下考生的不同走向,也就依旧存在。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公开反对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其理由就是这种方式更强调分数。

  一直以来,我们希望高考从“分数公平”走向素质公平,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摆脱分数以及某些单科的门槛限制,让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受社会对于教育公信力质疑的困扰,教育改革很难朝多元录取推进,而只在少数地区局部推行,本科层次内,目前有复旦、交大尝试进行自主选拔录取,68所高校进行5%自主招生,但最终能否被录取,还是受到高考分数的限制。

  我们期望,高考改革能真正朝“多元录取”迈进。具体而言,首先,在现在平行志愿基础上,一名考生的档案可以投到多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再对学校作出选择;其次,对应于统一划线,应逐渐改为学校根据考生参加统一考试的情况,公布自己的申请线(以及申请等级要求),对于符合申请资格的学生,根据其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习成绩、大学综合评定,进行录取。这样做虽然会增大招生成本、拉长招生周期,但会减少学生“一分之差”、“一级之差”的遗憾,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来说,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 信息源自:东方早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