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全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谁叫他们平时不把那些科目当回事的。总认为只要语数外好,就什么都好了,活该!”“这个也讨论?政策是干什么的?制定了就执行,没有必要讨论。”在我的博客上,有网友针对今年江苏高考新方案造成一些学生由于一门科目考得不理想,要么特征分没达批次控制线,要么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不符合要求,从而失去报考某些学校机会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样的看法,我并不感到奇怪。3年前,我在《体制迷墙》一书中,曾转引了一件事:某小学班级的一次考试前,老师告诉同学们,小丽爷爷病了,她请假不能参加考试了。同学们一阵欢呼,因为小丽一直是班级第一名,这次第一名不参加考试,给了大家考第一名的机会。
这是竞技教育的必然。在教育的竞技场上,为了获得升学入场券、名校入场券,同学们彼此互为对手、暗自竞争,甚至在某些中小学传出为获取好的名次,某些同学采取过激手段伤害其他同学的消息。所以,对于一些平时总分比较高,但存在“跛脚”和偏科的同学在这次高考中因新政策而无缘理想中的高校,一些人表现十分冷漠,甚至幸灾乐祸,是很“正常”的事。
在这样的“正常”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竞技教育对受教育者同情心的扼杀,在“你死我活”争夺大学入场券的竞争中,把落榜者视为失败者,在他们面前充满了骄傲;是教育无情地把受教育者分为成功者与失败者群体,进入大学为成功,而未进大学,虽说没有马上宣布失败,却给未来的成才投下阴影……
当然,有人会对此不以为然,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挑选不可避免,竞争不可避免,失败也就不可避免,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竞争中失败就得服输,甚至反问:教育不走竞技之路,能走什么路呢?
以现实推论,似乎不得不如此。但从教育的本质看,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成功者”——“成功”的定义,不是考上大学,考上名校,而是拥有让他们自身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完善的能力与素质。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教学相长、同学也为彼此的进步喝彩。
去年是高考恢复三十周年,“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被众多人提起。从“机会说”的角度看,高考给人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如今升学率已近60%,大学毕业生当期就业率不到70%,高考依旧具有改变命运的色彩。而从正义论看,这难道不意味着社会本身存在着不平等,以至于大家寄希望通过高考来获得命运的转机吗?农村的孩子不通过高考变为城镇户口,就不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考上了大学的,感谢高考,没有考上的,就得认命么?
承载改变命运任务的高考,必然地导致你死我活的竞争。由此看来,必须使高考不再承载改变命运的任务,而转变为以完善人生、完善人格为指向。当然,这不是教育靠自身就能完成的任务,也需要社会随之进行一系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