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考得好就奖钱 引发家庭教育论战

--------------------------------------------------------------------------------
点击次数:4359  发布时间:2008-7-2 11:33:01

 


  “好好考试,考得好就奖励100元!”家长的这种金钱激励方式,你是否耳熟能详?或者你就是其中一员?昨日,此教育方法,让葛娅祺一家掀起轩然大波。

  孩子:

  奖金不能低于一百

  “奶奶,说话要算数!明天学校就发成绩单,我的语文、数学成绩要是都超过95分,你就要给我100元。”昨日,家住渝中区文化宫巷、9岁的小杰一本正经地提醒奶奶:“少了100,不干!”

  “胡闹!小娃哪能总是要钱?”一旁的妈妈葛娅祺厉声喝道。小杰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奶奶看到后心疼地把小杰抱起:“乖,不哭!婆婆给钱啊!”奶奶边安抚小杰还边埋怨媳妇,“大呼小叫干啥?又不要你给钱。”

  “不是哪个给钱的问题,小娃哪能这样教育?”葛娅祺对婆婆表示不满:“他的这个毛病,都是你们惯出来的。”婆媳俩的矛盾就此产生。

  如今,在枇杷山小学读三年级的小杰,他的存钱罐里已有1000多元的奖金。隔段时间,他就要把奖金翻出来数一数,俨然一个“小财迷”。

  “每次听到他要钱就冒火。”葛娅祺对父母给孩子进行金钱奖励很不满。她担心孩子在金钱刺激下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心越来越强,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为小杰对金钱的欲望在逐渐膨胀,不仅要求“涨奖金”,平常家长要他做点什么事,也要用钱来换。最让葛娅祺震惊的是这次期末考试的前几天,她接儿子放学,正好碰到儿子跟同学攀比考试奖金的事:“我婆婆爷爷外公外婆说了,只要我考得好,他们每人给100元,你家给多少?……”当天,葛娅祺就把儿子训斥了一顿。

  “不能再这样任凭长辈纵容孩子了。”这次,葛娅祺要坚决阻止小杰索要奖金。为此,她特意打电话给自己父母送上了“郑重声明”。

  老师:

  不提倡金钱奖励孩子

  “用金钱奖励孩子,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肯定方式,但数额不能过大。”人民路小学的李老师认为,无论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可,但家长不能无限制扩大金钱的作用,“奖金最好是一种象征性的鼓励。”

  重庆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老师张城娅,不提倡家长用现金的方式奖励孩子,她希望家长们奖励孩子不要只注重结果,还必须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

  “如果家长一定要采取金钱奖励方式,那应指导孩子对金钱的支配。”张老师说,如果家长指导孩子把钱存起来,并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等,或者用于爱心捐款,“这样,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还可培养孩子理财意识和爱心。”

  专家:

  容易养成物质依赖

  重庆仁格心理咨询所所长赵庆认为,家长采取金钱奖励,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养成对金钱的依赖,以致于习惯做任何事都需要钱的刺激才能完成,缺乏自我能动性。赵所长建议,习惯于金钱奖励孩子的家长们,最好逐步转向其他物质奖励,最后转向精神奖励。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研究儿童发展的老师李小晶认为,葛娅祺家老人们对孩子的奖励方式,属于心理学中“行为矫正方式”中的强化方式,功利性强,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容易让孩子养成急功近利的习惯,也缺乏社会责任感。她建议家长对孩子采取“延迟满足”的鼓励方式,比如,答应孩子每次进步或考得好,就给他加分,分数达到一定程度,就兑换成金钱或物质,“这种方式,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可避免孩子急功近利的心态。”

 


—— 信息源自:《重庆晚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