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人民大学的学生,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后,历时15天完成了一份长达4万字的“震后恢复建议”,并送达了国务院。很快,国务院应急办要求几名学生加送几份,并请他们到中南海会谈。6月15日,学生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的信,对方表达了感谢之情以及进一步探讨的期望。
非常钦佩这7位大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他们有自知之明,看看自己单薄的身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去灾区救援恐怕也出不了多少力,于是就开始思考如何能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灾区再做点事。他们中的首倡者正跟导师主攻政府危机管理方向,震后恢复重建这一论题正好可以学以致用。
大学生的建议之所以受到中南海和四川省的青睐,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与自身实力,而非虚晃一招,哗众取宠。他们选择台湾9·21大地震、日本阪神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德国法兰克福二战后重建这四个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分别理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六大原则、8个问题和10条建议,特别强调了高校对口支援灾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操作办法。这确实难能可贵。
由此联想到某些大学生毕业论文与这7位心系灾区大学生的“震后恢复建议”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电子信息时代,有的大学生“快速生产论文”令人叹为观止,但都是些“短、平、快”的东西,看不出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锤造痕迹,造成大学里论文数量一大堆,精品一个也没有。甚至有的大学生大行剽窃抄袭之道,鼠标轻轻一点,连“咔嚓”声响都没有,别人的论文就成了自己的,交到教授那里,就算完事。由此可见,大学生“震后恢复建议”的成功,更值得高校教育者的反思。
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应更加符合社会与市场需求。人民大学设置的政府危机管理专业,四川特大地震后就派上了大用场。二是别让大学生憋在校园里闭门造车写论文,应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让他们参与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到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现场去,才能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论文,才能为下一步就业打下牢固根基。期待“震后恢复建议”成为所有大学生毕业论文以及其他领域学术成果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