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出头的吕伟胜是杭州新东方学校校长,1999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3月曾任新东方酷学、酷玩夏/冬令营全国推广管理中心主任。
根据调查,只有16%的中国留学生更愿意和当地人交往,而40%的中国留学生更愿意和在当地留学、生活的中国同胞交往,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他说,自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第一次海外留学高潮出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批留学生几乎都是大学毕业,在国外往往念的是研究生。第二次留学高潮出现在这几年,而且持续升温。但从整体来看,有年轻化的趋势。有的父母甚至愿意让孩子在国外读高中。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在海外很可能将自己的交往圈子限制在华人当中。因为华人圈不存在语言沟通的问题。
而这又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孩子的第二语言(汉语是第一语言)无法得到迅速的提升,也就无法和当地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另外,有的中国人在海外没有足够的自信,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在心理弱势的位置。这也容易导致他们在当地人面前不好意思张口。其实,与外国人沟通,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需要鼓起勇气,不要太在意面子。
建议一:不主张孩子在高中前就出国留学
建议二:勇于开口
有50%的受调查者认为,文化差异是他们与当地人交流和沟通的最大障碍,你怎么理解这个现象?
吕校长说,以美国为例,这个国家比较重视社区精神。
美国的父母非常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比如让孩子做义工、照看孤寡老人。在大学,参与义工工作时间甚至和学生的成绩挂钩。
而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至少社区精神在我们的国家还不太成熟。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很少会参加社区服务的活动,这也会导致当地人对留学生产生消极的看法,从而阻碍了双方之间的交往。
建议一:要确立服务他人的观念,至少在和
当地人交往中,应当本着利他主义的原则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最开始的时候,猜忌和疑虑是很难避免的。这时,更需要中国留学生展示善意,做出服务他人、愿意和当地人沟通的姿态,这是双方良性互动的开始。
建议二: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在欧洲地区,比如俄罗斯,他们很多人信仰东正教。中国留学生对这种宗教大多不太了解,所以在那里首先应该做的是多观察,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调查过程中,留学生边读书边打工的情况也不少,这从客观上限制了他们与当地人交往的时间。
吕校长说,新东方是不鼓励留学生读书期间打工的。父母如果打算送孩子出国,就应该在经济上做充裕的准备,至少应该保证孩子在念大一和大二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海外留学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如果把读书和接触不同文化的时间让位于打工,这非常不值得。
大三和大四期间,学生的课时安排会有更多的主动性,而且对当地的环境也开始熟悉。留学生可以考虑做一份兼职,增加社会阅历。
吕校长说,我们也不鼓励学生在校外打工。
在国外的大学,校园里会提供一些兼职职位,比如说T.A(助教)和R.A(助研)。助教和助研的首要工作是帮助导师批阅考卷,并担任一些辅助的研究工作。这些兼职可以帮留学生与导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开拓他们的视野。
留学生可以在出国前就向学??是成绩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建议一:不主张留学生打工,至少要保证大一、大二期间不打工
建议二:可以考虑申请校内的兼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