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专家:衡水中学刘邦重
填报志愿时,到底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学校、专业各有各的优先权
观点一、学校优先、名牌效应很受用。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
1、名牌、重点大学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文化氛围等方面胜于一般大学,可以从各方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名牌大学学科门类众多,名师云集。即使学生就读的专业不甚理想,也可以通过跨学科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3、学校的声望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也是按照先选学校再选专业的原则进行的。所以,名牌大学、重点学府的名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就业机会。
观点二、专业优先、就业前景更重要。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
1、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因为念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顺应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生如果选择的专业与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相一致,则更有利于考生今后的发展、成才。
3、强的高校有弱专业,弱的高校也有强专业。与其到一所强校读弱势专业不如到一般学校读强势专业。
应该说,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性,强调的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行的招生录取体制下,到底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根据考生的分数,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分数、学校、专业、地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期达到个人的最佳满意效果。
事实上,在填报志愿的具体活动中,考生单纯以学校优先和以专业优先都不现实,而应当根据个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对于有明确专业倾向的考生应以专业优先,填报志愿应以侧重选择专业为主。
2、对于没有明确专业倾向的考生应以学校优先,填报志愿时应侧重选择学校。
3、在考生分数允许的情况下,要兼顾学校、地域和专业。应当说每个考生都向往到重点、名牌大学读书,即使是分数不能够达到标准,也都希望选择一个相对自己偏爱的学校;同理,即使考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倾向,但在考生的心里,大体上还是有一些偏爱或认知的,最起码对自己不喜欢学什么专业还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有的考生明确表示不学医科、师范、农业,就属于这种类型。对于这种类型的考生,在确定志愿时就应当兼顾学校、地域和专业。
-认清专业选学校
填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实践中,很多考生和家长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根据考生的分数,学校要进一个档次,则专业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侧重选择专业,则学校就要退一个档次。在就业处于“熊市”的大背景下,就要采取“强势专业”的策略。
所谓“强势专业”是指一所高校科研力量、师资力量最强,在同一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比如考生选择金融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就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6所大学中选择。也可以从属于省级重点学科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云南大学(金融数学)、山西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校中选择。
选择“强势专业”策略,一般适合那些具有一定分数优势的学生。因为“强势专业”在一所大学中一般都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没有一定的分数优势即使分数能够达到学校的录取分数要求,被强势专业录取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