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州委组织部远程教育办公室的安排,近日,在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葛德胜和州电教中心负责人的带领下,我州八县市组织部电教中心工作人员共12人赴全国第一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试点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进行学习考察。作为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我,感受现代远程教育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许多共通之处,贵州之行,获益匪浅。浅谈几点个人体会,供大家探讨、交流。
一、注重宣传,营造浓厚的远程教育工作氛围
考察团从恩施出发后,踏上了贵州之旅。途经重庆酉阳、秀山、贵州沿江、德江等县,在公路沿线我们看到了树立“农民要致富,远教来帮助”、“提升党员素质,发挥远教作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提高科技致富水平”等永久性宣传标语,以及新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翘角檐房,墙壁上改建成的宣传橱窗,各式各样的栏目,激励奋进的警句,远程教育系统等等,无一不使我们一次次感受到贵州抓远程教育的浓厚氛围,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需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我们应首先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将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要求、部署及有关政策落实到基层,形成良好的远教工作舆论宣传氛围,调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加大力量,走村串户,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基层,宣讲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使远程教育这一“广覆盖、多功能、高效率、高科技”的先进传播手段成为深受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欢迎的富民工程。
二、强化措施,有序推进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在遵义市勤乐村、谢家坝村、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黔南州荔波县玉屏镇板旺村,我们参观了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现场,各站点的环境和规范化的建设水平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各县市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划拨款项统一订制了美观大方的上墙制度牌,接收站点职责、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工作人员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加之干净整洁的教室,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据介绍,贵州省各州市地区坚持“各级党委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工作措施,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纳入县、乡、村三级“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措施,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严格的考核,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为满足村民不同的学习需求,就需要从贴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民需要实际出发,不断丰富站点教学资源库。勤乐、谢家坝等村级站点分别建立了个性化开放学习制度和学习培训信息反馈制度,注意搜集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大量接收下载远程教育网站播出的课件节目,经过筛选整理后播出;另一方面,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和县情,采取购置音像光盘、自主拍摄等形式,开发制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乡土教材”。荔波县板旺村在学习培训中,紧紧围绕村党支部确立的发展错季节蔬菜种植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从远程教育专用频道、互联网、涉农部门等多渠道搜集贴近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增强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贵州省确立“希望网站”作为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辅助教学平台,以希望网站平台为中心、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网站互联互通,链接市州地区分站。希望网站平台以视频为特色,具有信息发布、电子邮件、视频点播、视频交互、课件节目制作等功能,为农民架起了致富桥。2006年板旺村“两委”班子在贵州希望网上看到西红柿市场紧缺,决定利用村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西红柿种植,这一举措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年试种西红柿80亩,全村增收100万元。群众初偿甜头后,到2007年共栽培西红柿186亩,亩产达到1.5-2万斤,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在黔东南州,我们观看了州远程教育网,网站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需求,设置了课件视频、资源下载、供求信息、解疑答惑等频道和栏目,把远程教育节目和党建信息传到“户”送到“家”,深受群众喜爱,网站点击率每天都在3000次以上。
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贵州先进经验,结合村情民意,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站点管理,精心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亮点站点,不断推动全县站点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围绕整合远程教育课件资源,积极搭建起远程教育辅助教学新平台,高标准建好教学资源库,创新学、用模式,强力推动群众致富,使远程教育站点发挥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使其成为群众心目中的“空中课堂”。
三、强化服务,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抓好远程教育的学用转化
远程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学用转化上下功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芦车坝村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后,结合果蔬协会的成立,形成支部+远教+协会的工作机制。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干、做给群众看,率先试用新产品、引进新技术,为广大群众做好“试验”。远程教育、涉农部门发挥技术培训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撑。协会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组织村民销售产品。2005年村民种植的错季节西红柿一段时间出现滞销,商家压低收购价格,村党支部利用协会的力量,组织先普通群众到党员再到村组干部和协会领导的顺序排队销售,有效地与商家抗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村民的利益,广大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不仅没有被挫伤,反而更加信任蔬菜协会和村党支部。
在荔波板旺村200亩远教学用基地里,我们看到:这里的反季节蔬菜长势喜人,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黔南州远教办和村里负责人介绍,板旺村村站点建成后,村里积极引导村民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了马铃薯、西红柿等早熟蔬菜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早熟蔬菜250亩,仅此一项全村总收益达270多万元。
针对远程教育站点多数在农村中小学的实际,贵州省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学校站点人力、技术、场地和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探索和总结出了适合实际的“村校结合”工作模式。即从农村中小学挑选一批电脑课程学习得较好的中小学生与家长、党员干部结成学习对子,利用课余或双休日时间辅导他们上机操作学习,扎实开展“村校结合”,调动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积极性,被称为“小手牵大手”。瑶山民族中学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开设农村使用技术课程,协调2亩稻田、租用100亩果园作为学校远程教育基地,种植马铃薯、桃、细刀豆等经济作物,带动了周边群众学到了种植技术。基地每年为学校创收6000多元,实现了远程教育培训“双赢”。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实施的要求,针对党员干部和农民需求实际组织学习,注重围绕特色产业抓学用转化,探索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学习形式上,集中学习基本知识和政治理论,个性化学习适用技术和专业知识,系统学习基础课件和学历课程。在组织方法上,课件辅导与实地培训相结合,普通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搞好管理与热情服务相结合。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党员干部带头搞示范,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新技术,联系新品种,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使远程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真正成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