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阅卷工作目前进入尾声,最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阅卷6月17日下午结束。作为首批90后的考生,今年进入高考考场的他们在描写《他们》这一主题时,作文中表现出的视角开阔、笔触尖锐大大出乎阅卷老师的意料。而今年高考作文在阅卷上的宽容度也大大增加,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敏感尖锐问题,如弗洛伊德性学论、理发店小姐现象等,都获得60多分的高分。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今年各地高考作文最大的进步,是摆脱了那种凌空蹈虚的论说,而更多地关注到了社会现实。这一点,出题者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没,比如说:全国卷与陕西卷都是与“抗震救灾”有关,四川卷题为“坚强”,安徽卷叫做“带着感动出发”,广东卷题为“不要轻易说‘不’”,浙江卷题目是“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重庆卷则为“生活在自然中”。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我对今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判标准所体现出的宽容感到欣慰。说实话,像弗洛伊德性学论、理发店小姐现象等,即便是一些大众媒体也鲜有关注的勇气,更何况是一向讲究观点正确、积极向上的高考作文。这些话题直击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士和社会边缘人群,似乎与传统的道德观或是正统的主流观不匹配,但只要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阅卷老师都打出了高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之所以想强调宽容的评价标准的重要性,首先是因为,它将直接成为来年考生们的写作“风向标”。今年一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作文获满分,它所起到的作用,有可能比发10篇要求素质教育的文件更有效,因为中学生自己就会受到鼓励,去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反过来说,宽容的评价标准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因为素质教育本身,就要求打破一元的、僵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
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宽容的作文评价标准折射出的正是高考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以开放的视角,鼓励青少年有自己独立和独特的思考,直面社会现实的敏感尖锐话题,容忍“非主流”的高考作文,进而宽容“非主流”的学生、“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和思想,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有希望,我们的青少年就将更有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宽容、理性。